[发明专利]一种1U标准高度的正交平台高密度计算架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9841.7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6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谭德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力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5/16 | 分类号: | G06F15/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贝律师事务所 31301 | 代理人: | 范海燕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标准 高度 正交 平台 高密度 计算 架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U标准高度的正交平台高密度计算架构,由主板设计和电源构成,主板设计在1U标准高度的正交节点槽位采用四星处理架构的E5‑V4计算架构,两边采用标准的服务器主板,每个服务器主板各自带有两个CPU,通过高密度的网络融合卡,将两个分离的主板融合到正交架构的1U高度的节点槽位,四星处理架构的E5‑V4计算架构,可以选择多达14核的CPU,每个CPU都有两个40GE网络连接到不同的正交交换卡,与交换卡之间拥有40GE的大流量的数据通路,又可以通过两个40GE的网络连接实现冗余切换,满足整个系统架构核数更多、网络流量更大、软硬件优化一体化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正交平台高密度计算领域,具体为一种1U标准高度的正交平台高密度计算架构。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数据流量越来越大,协议解析和处理越来越多,端口也越来越多,导致对可以承载这些需求的硬件平台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承载应用处理的主力军的X86高密度计算,其CPU的主频早已到达极限,CPU一直在往内核数量增加方向发展。市场自然希望CPU的密度越来越高。目前主流的高端CPU核数已经达到14-16个;下一代的CPU核数可以支持18-20个,甚至更多。
目前主流的志强处理器可以支持14个内核;下一代的志强处理器可以支持18个以上的内核。这样一个高配置的服务器,采用双CPU的架构,其处理能力可能高达80G~100G的流量。但是市场上主流的通用服务器还停留在10G网络的时代,即使可以通过扩展网卡升级到40GE,也不能充分发挥现有CPU的能力;另外,在软硬件配合优化的层面,也频繁出现步调不谐。因为CPU与CPU之间存在数据交互,事实上会损害CPU的处理性能。业内做过这样的测试,同样的配置,CPU各自取各自网络流量进行处理式,与两个CPU从一个网络获取流量进行处理,在网络接口带宽一样,其性能前者比后者高出15~20%。
如何将下一代的计算平台做得核数更多、网络流量更大、软硬件优化一体化更深入,成为未来一代计算架构需要思考的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1U标准高度的正交平台高密度计算架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1U标准高度的正交平台高密度计算架构,由主板设计和电源构成;主板设计采用在1U标准高度的正交节点槽位采用四星处理架构的E5-V4计算架构,其两边采用标准的四星架构服务器主板,每个服务器主板各自带有两个CPU,通过高密度的网络融合卡,将两个分离的主板融合到正交架构的1U高度的节点槽位,四星处理架构的E5-V4计算架构,选择14核的CPU,使整个计算架构的CPU总核数达56个,支持的硬件线程达112个;在网络融合方面,每个CPU都有两个40GE网络连接到不同的正交交换卡,与交换卡之间拥有40GE的大流量的数据通路,又通过两个40GE的网络连接实现冗余切换,满足整个系统架构的可靠性,网络融合卡同时为各个计算节点提供了管理通路,并与整个正交架构的平台管理的管理通路实现对接;电源设计采用12V冗余电源,支持智能管理功能。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四星架构服务器主板兼容Intel当前主流的志强V3/V4处理器或兼容Intel下一代志强扩展处理器系列,每个CPU的核数支持从6核到18核至20核的志强处理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每个CPU处理器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络接口,分别连接正交交换阵列和外部接口,这样所有的网络的数据都由自己的CPU来完成,除非上层应用软件自己有相互协同处理、交互数据的必要,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避免CPU的性能消耗在CPU之间的大容量数据交互,进一步挖掘高密度数据处理的CPU能力,而如果上层应用软件本身就需要CPU之间协同处理,需要密集交互数据,也通过大容量高带宽的QPI总线来完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志强E5-V4处理器的高密度计算架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力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力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98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总线互连系统
- 下一篇:一种需求响应资源聚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