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5877.8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2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邝春福;郑之旺;郑昊青;余灿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5/00 | 分类号: | B21B15/00;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8;C22C38/12;C22C38/14;C22C38/22;C22C38/24;C22C38/26;C22C38/28;C22C38/3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梁鑫 |
地址: | 617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热轧 卷扁卷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高强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针对现有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要么操作复杂,生产效率低,要么成本增加,难以工业化利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热轧后的带钢经过层流冷却,快速冷却至650~700℃或500~550℃进行卷取,卷取后的热轧钢卷在卷取机上停留5~20s;所述卷曲张力较常规卷曲张力提高5~10%。本发明的防止热轧卷扁卷的制造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热轧带钢卷取后的扁卷与塌陷问题,保证后续开卷工艺的正常进行,本发明易实施、成本优势明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强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汽车用钢朝着高强钢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双相钢等高强钢具有低屈服强度、高抗拉强度和优良塑性等特点,成为汽车用高强钢的首选钢,其用量预计在汽车用先进高强钢中将超过70%。高强钢在生产过程中,在热轧卷取后经常出现扁卷或塌卷的缺陷,尤其是带钢厚度≤3.0mm的产品,扁卷塌卷的现象更为严重,极为影响后续的开卷工艺。
专利CN 102335681A公开了一种防止热轧带钢扁卷的卷取方法,采用两阶段卷取:第一阶段,带钢从精轧机轧出并经层流冷却后进入卷取机进行卷取,其中卷取温度为500~600℃;第二阶段,将卷取后的钢卷在卷取机上停留20~60s。尽管通过该方法生产的热轧卷卷形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无扁卷等缺陷,然而其需要在卷取机上停留时间过长,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同时使卷取机的寿命明显缩短。
专利CN 105908090A公开了一种热轧双相钢及预防该热轧双相钢扁卷的制造方法,其化学成分百分比为:C:0.05~0.10%,Si:0.35~0.60%,Mn:1.40~1.70%,Al:0.015~0.07%,P≤0.03%,S≤0.01%,Nb:0.01~0.04%,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通过840~850℃精轧、三段式冷却、500~530℃卷取,得到了微观组织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成的热轧双相钢。尽管通过该方法制备了热轧双相钢无扁卷等缺陷,然而冷却路径较复杂,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同时终轧和卷取温度控制范围窄,使得工业化大生产难以保证。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中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要么操作复杂,生产效率低,要么成本增加,难以工业化运用,目前还缺乏一种高效、低成本的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要么操作复杂,生产效率低,要么成本增加,难以工业化利用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热轧后的带钢经过层流冷却,快速冷却至650~700℃或500~550℃进行卷取,卷取后的热轧钢卷在卷取机上停留5~20s;所述卷曲张力较常规卷曲张力提高5~10%。
其中,上述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中,所述的带钢包括双相钢、高强度低合金钢或碳素结构钢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上述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中,所述带钢的化学组成为:按重量百分比计,C:0.05~0.15%,Si:0.10~0.50%,Mn:1.0~2.0%,Al:0.02~0.05%,Cr≤0.50%,Mo≤0.50%,Ti≤0.05%,Nb≤0.05%,V≤0.10%,P≤0.015%,S≤0.010%,N≤0.005%,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
其中,上述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中,所述热轧的温度为:双相钢850~900℃,高强度低合金钢880~930℃,碳素结构钢900~950℃。
其中,上述防止热轧卷扁卷的方法中,所述常规卷曲张力为:薄带钢10~15MPa,厚带钢5~10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58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