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手机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14720.3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5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刘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童 |
主分类号: | H04M1/04 | 分类号: | H04M1/04;G06F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9000 新疆***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手机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手机支架,尤指一种能支撑手机的支架,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型手机几乎成了生活的标准配备,其运算能力及功能上皆优于传统功能型手机,其具有高分辨率的触控屏幕,除了与传统手机一样能拨打电话与亲朋好友联络以外,还多了上网、游戏等新功能,也能随时随地观赏多媒体信息,如电视、影片或音乐。
如今智能型手机已成趋势,有关智能型手机的配套商品也备受关注,如手机套、手机壳、或手机吊饰,以供保护或美化手机,而其中,当用户在观赏多媒体信息或玩游戏时,就算手机做的再轻薄,手持着3~40分钟会造成手酸,如果将手机平放在桌上又会造成观看视角的问题,于是在这一领域便研发了能放置手机的手机支架。
而悉知的手机支架具有一底面与一倾斜面,供使用者将手机置放于底面上,使手机能顺着倾斜面呈一定角度以观看屏幕或是操作手机,然而,由于悉知的手机支架因具有固定形状而较占空间,且因与手机为相互分离而需要分别携带,对于使用者来说较为不便。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既不占用空间,又能与手机一同携带的手机支架,便成为本发明欲改进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不占用空间、又能与手机一并携带的轻巧型手机支架。
为解决上述问题及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手段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携式手机支架(100),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架体(1),包括有一呈一字型设置的包覆体(11)及一设于该包覆体(11)内部的弹性片体(12),其断面为圆弧状且圆弧开口朝下;及两个片体(2),分别设于该架体(1)中央部位的两侧边,其位于该架体(1)圆弧开口的一侧,分别设有一黏着层体(21);所述弹性片体(12),其被施加压力时,能产生对应的变形,以使该架体(1)能于一字形和U字形状态间转换。
更优选的是,所述两个片体(2)为硅胶材质片体;所述包覆体(11)为硅胶材质体;所述弹性片体(12)为弹性金属片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所示:
第一点:相对于悉知的手机支架,本发明构造轻薄简单,其设置黏着层体(21)能任意选择放置横式或竖式贴于手机(A)上,也能黏于手机保护套、保护壳上,且适用的手机类型只要是具有平面平板的智能型手机皆能通用。
第二点:本发明中,该架体(1)因具有一弹性片体(12),所以能于一字形和U字形状态间转换,欲将手机(A)支撑,只要在架体(1)的中央位置处施力,因为架体(1)断面为圆弧状,使两端会以弹出的方式弯起,以供倾斜一角度支撑手机(A),且架体(1)人性化的弯度,使手机(A)放在手上也方便握持,既好收纳又不占空间。
第三点: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体积较大的电子产品(B)上,如平板计算机、通讯平板,只要在背面设置多个轻巧型手机支架(100),便能承载体积较大的电子产品(B)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贴合于手机(A)的立体实施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架体(1)转换设置的立体实施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架体(1)配合手机(A)应用时的实施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立体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4所示,图中揭示出,为一种便携式手机支架(100),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架体(1),包括有一呈一字型设置的包覆体(11)、及一设于该包覆体(11)内部的弹性片体(12),其断面为圆弧状且圆弧开口朝下;及两个片体(2),分别设于该架体(1)中央部位的两侧边,其位于该架体(1)圆弧开口的一侧,分别设有一黏着层体(21);所述弹性片体(12),其被施加压力时,能产生对应的变形,以使该架体(1)能于一字形和U字形状态间转换。
其中,本发明的两个片体(2)分别设置黏着层体(21),能任意选择放置横式或竖式贴于手机(A)上,也能黏于手机保护套、保护壳上并一同携带,适用的手机类型与悉知的手机支架相比更为广泛,只要是具有平面平板的智能型手机皆能通用,本发明在构造上较为轻薄简单,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童,未经刘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47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力电池模块及新能源汽车
- 下一篇:一种防止储液罐电解液外溢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