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剩余污泥混合水解处理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9644.7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黎;汪坤;吴子健;王伟;夏正海;陈小进;王泽;胡宁;张鹏程;邓飞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剩余 污泥 混合 水解 处理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剩余污泥混合水解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高温烟气输送机构(1);
换热系统(2),换热侧的第一端与所述高温烟气输送机构(1)连通;
烟气排出机构(3),与所述换热系统(2)换热侧的第二端连通;
空气输送机构(4),与所述换热系统(2)传热侧的第一端连通;
反应器(5),所述反应器(5)的第一端与所述换热系统(2)传热侧的第二端连通;
空气排出机构(6),与所述反应器(5)的第二端连通;
导热器(7),设置在所述反应器(5)内,所述导热器(7)与所述反应器(5)之间有一容置空间(5-1),所述容置空间(5-1)与所述空气输送机构(4)及空气排出机构(6)连通,所述导热器(7)内为污泥热碱反应池;
混合机构(8),与所述污泥热碱反应池的第一端连通;
污泥回收池(9),与所述污泥热碱反应池第二端连通;
所述剩余污泥混合水解处理装置还包括:
控制系统(10),设置在所述高温烟气输送机构(1)及反应器(5)内;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控制器(10-1);
第一热感应器(10-2),设置在所述高温烟气输送机构(1)内;
第二热感应器(10-3),设置在所述反应器(5)内;
其中,所述第一热感应器(10-2)及第二热感应器(10-3)与所述控制器(10-1)连接,所述控制器(10-1)接收所述第一热感应器(10-2)发送的第一温度信号及所述第二热感应器(10-3)发送的第二温度信号;
所述剩余污泥混合水解处理装置还包括:
流量调节机构(11),设置在所述烟气排出机构(3)、空气排出机构(6)及反应器(5),反应器(5)的第一端与所述换热系统(2)传热侧的第二端连通处,所述流量调节机构(11)与所述控制器(10-1)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器(10-1)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信号及第二温度信号向所述流量调节机构(11)发送控制信号;
所述换热系统包括:
换热器(2-1),内设置有填充体(2-2)及传热层(2-3),所述传热层(2-3)将所述填充体(2-2)分隔为换热侧及传热侧;
所述混合机构包括:筒体(8-1),与所述导热器(7)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筒体(8-1)上开设有进药口(8-2);螺旋混合器(8-3),设置在所述筒体(8-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污泥混合水解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排出机构包括:
出气管道(3-1),与所述换热系统(2)换热侧的第二端连通;
排烟风机(3-2),设置在所述出气管道(3-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污泥混合水解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输送机构包括:
进气管道(4-1),与所述换热系统(2)传热侧的第一端连通;
进气风机(4-2),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4-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污泥混合水解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器(7)内设置有搅拌器(7-1)。
5.一种剩余污泥混合水解处理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污泥混合水解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污泥混合水解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高温烟气输送机构(1)将高温烟气输送至换热系统(2)的换热侧,然后通过烟气排出机构(3)排出;
空气输送机构(4)将空气输送至所述换热系统(2)的传热侧与所述高温烟气进行换热;
换热后的空气进入导热器(7)与反应器(5)之间的容置空间(5-1)内;
将剩余污泥送入混合机构(8)内与碱液混合,将污泥与碱液的混合液输送至导热器(7)的污泥热碱反应池,在热空气的加热下进行反应,加热后的空气通过空气排出机构(6)排出;
将反应完后的污泥输送至污泥回收池(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964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