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计算列车轮径偏差的方法、系统和一种列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7924.4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36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阳志雄;周杨;李大双;邹东海;易笛;龙凯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9/12 | 分类号: | B61K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4120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计算 车轮 偏差 方法 系统 列车 | ||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计算列车轮径偏差的方法,包括:在司控器处于零位时,选取设定速度作为基准速度,并根据所述基准速度确定轴速度累积量;迭代地根据轮径偏差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各轴的轮径偏差;当所述轴速度累积量达到限幅值时,确定有效的所述轮径偏差,并计算各轴有效的所述轮径偏差的平均值作为各轴的最终轮径偏差。在确定速度有效以及特定工况下,选取设定的有效速度为基准,通过公式直接计算各轴轮径与基准轴之差。避免了人工设置带来的误差,可以自由调节限幅值,计算轮径偏差更加便捷简单迅速。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列车轮径偏差的系统和一种列车,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轮轨式车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计算列车轮径偏差的方法、系统和一种列车。
背景技术
当前运营动车组车辆对轮径偏差均有预防性保护需求,为避免列车运行过程中因轮径偏差过大导致列车牵引传动系统运行故障。动车组长期运营中,经过轮轨摩擦、旋轮等各种损耗,导致各动力轴轮对轮径存在差异,而由于目前的车辆运行中,控制器获取的参考轮径由认为通过车载网络控制系统设置并传输,存在出错、不准或不能实时更新的可能性。而当牵引变流器控制电机施加力时,将导致各轮对实际发挥力不一致,进而影响列车轮对寿命及牵引变流器正常运行。
现有的技术方案如下:
若满足轨道交通列车轮径校准条件,分别获得打滑和空转时轨道交通列车轮径误差容忍值增加幅度;获得车轮打滑列车实际行走距离以及其对应累积脉冲数;获得车轮空转列车实际行走累积脉冲数以及其对应应答器对间实际距离;根据速度传感器每周期固定脉冲数与应答器对实际间距计算列车轮径值,若本轮计算获得列车轮径值与上一轮校准列车轮径值之差的绝对值小于轮径误差容忍值,轮径校准成功,否则认为校准失败;若校准成功,列车轮径值为本轮计算获得列车轮径值与上一轮校准列车轮径值的算数平均数;若校准失败,重复上述步骤重新校准轮径。
还有另一种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确定列车轮径初始值;(2) 进行应答器布置,选取平直线路上的相邻两个应答器作为轮径校正的参考基准,并测出所述两个应答器之间的实际距离;(3)列车根据测定的速度得到指定时间内的运行距离,根据该运行距离与测量的实际距离的比值,以及轮径初始值,可获取轮径更新值;(4)对轮径更新值进行有效性检查;(5) 对列车轮径更新值进行滤除坏值处理。本发明利用地铁线路标配的应答器系统用作列车轮径自动校正的辅助设备,实现列车的自动轮径校正的同时,提高系统测速定位的精度。
但是上述方案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轮径校正必须由人为设置参考轮径值,若参考轮径值设置错误,则目前的方法无法识别源头错误,使轮径校正结果出错,不能正确反映真实轮径;
2)动车组运行工况不同时,由于可能存在的牵引、制动导致的速度变化偏差、空转、滑行等导致的速度突变,均会导致轮径校正选取的参考轴速度存在失真,导致以此为基准的校正结果不可信;
3)额外增加相关的速度、距离等测试设备导致成本增加,性价比低。
因此,亟需一种能考虑工况,避免人为设置参考轮径值的方法以检验轮径偏差。
申请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计算列车轮径偏差的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依赖人工设置的参考轮径值和使用多种测试设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列车轮径偏差的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在司控器处于零位时,选取设定速度作为基准速度,并根据所述基准速度确定轴速度累积量;
迭代地根据轮径偏差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各轴的轮径偏差;
当所述轴速度累积量达到限幅值时,确定有效的所述轮径偏差,并计算各轴有效的所述轮径偏差的平均值作为各轴的最终轮径偏差。
其中,根据所述基准速度确定轴速度累积量之前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79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