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6158.X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51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竹林义友;伊藤信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H02J7/04;B60R16/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徐健;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电池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执行利用充电装置(210)的外部充电前、二次电池(100)的高速劣化正在发展的情况下,电子控制单元即ECU(300)执行调整SOC以使得二次电池(100)的SOC包含于预定范围内的SOC调整处理。预定范围是与SOC处于预定范围外的情况相比、伴随二次电池(100)的充放电的二次电池(100)的负极的膨胀收缩变化小的范围。并且,在SOC调整处理执行后,ECU(300)执行用于使高速劣化缓和的处理,在使高速劣化缓和后执行外部充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涉及具备能够利用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电源进行充电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由于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在二次电池内会产生盐浓度分布的偏移(以下也称为“盐浓度不均匀”),其结果,二次电池的内部电阻会上升,二次电池的输入输出性能会降低。盐浓度不均匀是因进行大电流的放电或充电而产生的,为了与历时劣化相区别,因盐浓度不均匀所导致的二次电池的输入输出性能的降低也被称为“高速劣化(high ratedeterioration)”。该盐浓度不均匀包括因高速(high rate)的放电(过放电)而产生的盐浓度不均匀的情况和因高速的充电(过充电)而产生的盐浓度不均匀(与因过放电产生的盐浓度不均匀相反方向的盐浓度不均匀)的情况。
日本特开2015-106482公开了能够通过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电源(以下也称为“外部电源”)对车载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系统(以下,将借助外部电源对车载二次电池的充电也称为“外部充电”)。在该充电系统中,在高速劣化的发生要因是因为过放电的情况下,通过急速充电(外部充电)的执行使得高速劣化得以缓和(恢复)(参照日本特开2015-106482)。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日本特开2015-106482所记载的充电系统中,在高速劣化的发生要因是因为过放电的情况下,通过执行流动与产生了盐浓度不均匀的过放电电流相反方向的充电电流的外部充电,使得高速劣化得以缓和。但是,根据状况不同,存在即便在二次电池中流动与产生了盐浓度不均匀的电流相反方向的电流,高速劣化也会进一步发展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执行外部充电来抑制二次电池的高速劣化的发展的车辆用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于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提供具备了二次电池、充电装置以及电子控制单元的用于车辆的电池系统。该二次电池搭载于车辆。该充电装置构成为通过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电源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该电子控制单元如下构成。即,(i)控制二次电池的充放电,(ii)在所述二次电池的劣化(高速劣化)正在发展的情况下,在执行通过所述充电装置对所述二次电池的充电前,执行调整SOC(State Of Charge,充电状态)以使得二次电池的SOC包含于预定范围内的SOC调整处理,在此,所述二次电池的劣化是伴随因所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导致的所述二次电池内的盐浓度分布的偏移而所述二次电池的内部电阻上升的劣化,所述预定范围是与SOC处于预定范围外的情况相比、伴随二次电池的充放电的二次电池的负极的膨胀收缩变化小的范围,(iii)在执行所述SOC调整处理后,执行第1处理,所述第1处理是:控制二次电池的充放电,以使得在二次电池流动绝对值比第1阈值大的过放电电流以及绝对值比第2阈值大的过充电电流中的某一方,(iv)在因执行所述第1处理而高速劣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执行第2处理,所述第2处理是:控制二次电池的充放电,以使得在二次电池流动过放电电流以及过充电电流中的与第1处理不同的一方的电流,(v)在因执行所述第1处理而高速劣化缓和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执行第3处理,所述第3处理是:控制二次电池的充放电,以使得在二次电池中流动过放电电流以及过充电电流中的与第1处理相同的一方的电流,并且,(vi)在执行第2处理或第3处理后,执行通过充电装置对二次电池的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61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