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除高地压区隧道仰拱隆起的隧底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002734.3 | 申请日: | 2017-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07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 发明(设计)人: | 胡义新;吴启;徐庭;熊天祥;丁力;高俊;陈林尧;刘亮;李世彪;何海清;陈波;凌明;刘杰;方向;周永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11/10;E21F16/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 地址: | 43004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地压 隧道 隆起 结构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消除高地压区隧道仰拱隆起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位于隧道底部的仰拱(2),还包括位于仰拱(2)下方的超挖回填层(3);所述的超挖回填层(3)为碎石填充的孔隙结构,超挖回填层(3)下方围岩内钻设有多个泄压孔(6),多个泄压孔(6)按照横向成排、纵向成列的阵列模式布置于隧底下方;所述的泄压孔(6)下端伸入到隧底下方的围岩内,其上端与超挖回填层(3)的下端持平,泄压孔(6)内填充有碎石;所述的仰拱(2)为浇筑于超挖回填层(3)上的混凝土层,仰拱(2)上开设有多条沿隧道横向方向间隔布置的排水沟(4);所述的排水沟(4)为沿隧道纵向布置的集水槽,每条排水沟(4)内布置有一组钢管(5),每组钢管(5)包括多根沿隧道纵向间隔布置的钢管(5);所述的钢管(5)内填充有碎石,钢管(5)下端伸入到超挖回填层(3)内,钢管(5)、超挖回填层(3)和泄压孔(6)内的孔隙连通;
所述的钢管(5)沿竖直方向贯通排水沟(4),下端伸入到超挖回填层(3),其上端高于排水沟(4)底面低于仰拱(2)的上端面;
所述的每根钢管(5)在横向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泄压孔(6)之间,钢管(5)与泄压孔(6)在竖直方向上不重叠;
待隧道初期支护(1)完成后,对隧道底部进行开挖形成超挖填充区域,在超挖填充区域下方的围岩钻设泄压孔(6),向泄压孔(6)和超挖填充区域内回填碎石形成超挖回填层(3),将钢管(5)下端预埋在超挖回填层(3)的碎石内,并使钢管(5)上端露出待浇筑的排水沟(4)底面,钢管(5)预埋完成后向钢管(5)内填筑碎石至上端管口,然后在超挖回填层(3)上浇筑混凝土形成具有多条排水沟(4)的仰拱(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除高地压区隧道仰拱隆起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隧道底部进行开挖形成超挖填充区域的方法为:对仰拱(2)设计区域的下方进行开挖,沿仰拱(2)设计区域的下端面向下开挖40~60cm形成超挖填充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除高地压区隧道仰拱隆起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超挖填充区域下方的围岩钻设泄压孔(6)的方法为:沿隧道横向方向间隔2~4m、纵向方向间隔5~8m向超挖填充区域下方的围岩钻设直径为10~30cm、下端沿竖向伸入到围岩内20~30m的泄压孔(6),先对称施工隧道横向两侧的泄压孔(6),再按照从隧道横向两侧到隧道中间的方向依次进行泄压孔(6)钻打施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除高地压区隧道仰拱隆起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泄压孔(6)和超挖填充区域内回填碎石形成超挖回填层(3)的方法为:钻孔完成后,向泄压孔(6)和超挖填充区域内回填粒径为3~5cm的碎石,使泄压孔(6)内的碎石和超挖回填层(3)内的碎石之间孔隙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除高地压区隧道仰拱隆起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隧道初期支护(1)完成后,沿仰拱(2)设计区域的下端面向下开挖40~60cm形成超挖回填区域;
2)、向超挖回填区域下方的围岩施工直径10~30cm、下端沿竖向伸入到围岩内20~30m的泄压孔(6),形成沿隧道横向间隔2~4m、纵向方向间隔5~8m的泄压孔(6)孔群;
3)、向泄压孔(6)和超挖回填区域内回填粒径为3~5cm的碎石形成超挖回填层(3);
4)、沿排水沟(4)设计位置在超挖回填层(3)上预埋直径为20~40cm、长度为1~2m的竖向钢管(5),将钢管(5)下端20~40cm的部分预埋指超挖回填层(3)内,向钢管(5)内填充3~5cm的碎石至钢管(5)的上端;
5)、在超挖回填层(3)上浇筑混凝土形成具有多条排水沟(4)的仰拱(2),将钢管(5)上端露出排水沟(4)底面10~20cm,待仰拱(2)混凝土稳定后,完成隧底结构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273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驻车测力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气泡袋打孔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