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及均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2462.7 | 申请日: | 201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86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毛云鹤;武志贤;刘彦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493 | 分类号: | H02M7/493;H02M1/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变器 高频 并联 流电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及均流系统,用于实现逆变器之间的均流,可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的无线充电场景。应用于至少以下两个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并联在公共并联点;均流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组件、第二电感组件和电容组件;第一电感组件连接在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公共并联点之间,第二电感组件连接在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和公共并联点之间;电容组件连接在公共并联点和该均流电路连接的后级设备之间;第一电感组件和第二电感组件并联后形成等效电感;电容组件与等效电感形成串联谐振,且串联谐振的频率与逆变器的开关频率相同。该电路保证逆变器并联时均流,且各个逆变器热量分布均匀,提高了功率密度及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及均流系 统。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例如电动 汽车。但是,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有线充电桩的发展非常快, 但是充电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小功率充电的时间比较长,如果电动汽车充电能够像燃油汽车 加油那么快必须要提高充电功率。所以有线充电已经向350kW、500kW的方向发展。
但是,有线充电面临的问题是有线充电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插拔充电枪,在雷雨天操作 有被电击的危险。
另外,电动汽车的电池电压范围确定后,充电功率越大则充电枪的充电线缆就越粗越 笨重,甚至导致人工拿不动充电线缆,而需要机械装置来辅助操作。另外经常插拔线缆很 容易损坏,造成维护成本高。
为了解决有线充电存在的以上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无线充电的供电电源和负载之间没有电气连接,不需要充电枪。而且充电自动进行, 充电过程安全、方便。
但是,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面临相同的问题,就是无线充电同样需要向快充的方向发 展。在无线充电系统向高功率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有单机结构和多机并联结构。
当采用多个模块并联的模式进行供电时,高频模块间的并联可能由于每个并联模块的 参数差异、驱动延时等原因造成每个并联模块的输出电流不均,有的模块输出电流大,有 的输出电流小,由此导致逆变器间的发热不一致,严重时甚至导致炸机。
传统技术是通过预留更大的设计裕度,使发热最严重的模块也能满足温升的要求,但 是太大的冗余设计会导致系统的功率密度降低,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及均流系统,能够保证输出端并联的逆 变器之间实现均流。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应用于至少以下两个逆变器:第 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并联在公共并联 点;
所述均流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组件、第二电感组件和电容组件;
所述第一电感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所述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 电感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和所述公共并联点之间;
所述电容组件连接在所述公共并联点和该均流电路连接的后级设备之间;
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和第二电感组件并联后形成等效电感;
所述电容组件与所述等效电感形成串联谐振。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公共并联点包括正公共并联点和负公共 并联点;
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 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 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24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力转换装置
- 下一篇:一种增强型双向Z源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