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花生组培苗的嫁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95683.2 | 申请日: | 201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78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友;苗利娟;黄冰艳;韩锁义;董文召;石磊;房元瑾;齐飞艳;孙子淇;杜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2/30 |
代理公司: | 郑州市华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2 | 代理人: | 张爱军;徐文婷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花生 组培苗 嫁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花生组培苗的嫁接方法,将黑花生种子在黑暗培养条件下培养,当花生幼苗的两片真叶展开时,选择下胚轴长度为6‑8cm的幼苗作为砧木,切掉幼苗子叶及其以上部分,将下胚轴中间纵切成切口;以无菌组培苗作为接穗,进行嫁接并移栽大田。本发明利用黑暗条件培养幼苗,能够使幼苗下胚轴快速生长,在下胚轴长度6‑8cm时作为砧木开始嫁接,能避免普通光照培养的砧木材料下胚轴较短(1‑2cm),嫁接时不好操作的问题,直接提高嫁接效率及嫁接成活率。且相比于下胚轴较短时1h只能嫁接十几株,本发明的下胚轴长度较长时1h能嫁接30株以上,工作效率提高一倍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生组培苗的嫁接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花生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由于当前推广的花生栽培品种遗传基础比较狭窄,抗病抗逆性较差,进而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及离体诱变技术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随着花生远缘杂交技术的逐步完善,选用具有抗病耐逆等优良性状的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成为选育抗病耐逆优良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但远缘杂交多数表现杂交不亲和及杂种败育,需要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胚拯救,获得杂种F1,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之后移栽田间,但是野生种及后代材料根系较弱,有些材料生根困难,导致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极低,及移栽后长势较差,严重影响育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嫁接技术在园艺作物上应用较广泛,花生上应用报道较少,随着嫁接技术的不断发展,棉花、大豆、绿豆和红薯等通过远缘嫁接获得新种质,目前已突破其传统的繁殖意义,而广泛应用于植物的栽培生产、育种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花生嫁接方面,有研究报道,采用10-14d的花生幼苗为砧木,采用不同的嫁接方法(劈接法和合接法)和不同的嫁接部位(上胚轴和下胚轴)。但上胚轴嫁接移栽田间后,子叶节处有芽原基,嫁接后会长出侧芽,需经常去除腋芽,增加了田间工作量,并且还影响接穗的生长结实等。常规的下胚轴嫁接,由于下胚轴较短,几乎都在土里,嫁接时不好操作,直接影响嫁接效率及嫁接成活率。还有报道采用无菌嫁接方法,采用12-15d苗龄的无菌幼苗作为砧木,花生组培苗为接穗,嫁接于下胚轴,无菌条件下进行嫁接,之后在无菌培养基培养使伤口愈合,成活后,取出嫁接苗,用水将嫁接植株根系上的培养基冲洗干净,再移栽到育苗基质中,室内驯化3周,成活后移栽田间。由于是无菌嫁接,种子需要消毒接种于培养基中,整个生长过程保证无菌,嫁接时操作起来有一定障碍。
发明内容
针对花生嫁接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花生组培苗的嫁接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移栽成活率,简化嫁接程序,缩短生长周期,使移栽苗田间长势健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花生组培苗的嫁接方法,将黑花生种子在黑暗培养条件下培养,当花生幼苗的两片真叶展开时,选择下胚轴长度为6-8cm的幼苗作为砧木,切掉幼苗子叶及其以上部分,将下胚轴中间纵切成切口;以无菌组培苗作为接穗,将接穗下端削成与所述的切口对应的V形伤口,切口保持平整;将接穗的下端插入砧木的切口中,封膜,形成嫁接苗;将嫁接苗放于室内,待长出新叶,移栽大田。
所述的花生组培苗的嫁接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将黑花生种子在黑暗培养条件下培养,当花生幼苗的两片真叶展开时,选择下胚轴长度为6-8cm的幼苗作为砧木,切掉花生幼苗子叶及其以上部分,将下胚轴中间纵切成切口,切口深度为0.8-1cm;
(2)以无菌组培苗为接穗,将接穗下端削成与所述的切口对应的V形伤口,切口保持平整;将接穗的下端插入砧木的切口中,用Parafilm封口膜缠紧,使砧木和接穗紧密结合,形成嫁接苗;
(3)浇水,将嫁接苗放于室内,避免阳光直射,并覆盖塑料薄膜;待长出新叶,去掉薄膜,逐渐见光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956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