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AN碳纤维原丝芳环化的量产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86301.X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35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余木火;乔蒙蒙;孔海娟;丁小马;吴瑶;余许多;林江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上海华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9/32 | 分类号: | D01F9/32;D01F9/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魏峯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an 碳纤维 原丝芳 环化 量产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PAN碳纤维原丝芳环化的量产方法,其过程是将PAN碳纤维原丝缠绕在金属管上使其具有张力,得到PAN碳纤维原丝筒管,将其放入反应釜中反应,反应过程中先排出空气,再充入CO2,使反应釜内部空间处于超临界CO2状态,慢速卸压,即获得改性PAN纤维;用于该方法的装置是将两个并行的反应釜用管道连接,两个反应釜中装有超临界CO2流体循环泵及其管道系统,与PAN碳纤维原丝筒管连接,两个反应釜中装有温度和压力调控系统。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条件温和,时间短,环保,该方法得到大量较大强度的纤维,为高性能碳纤维的制备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用于该方法的装置简单,易于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纤维改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AN碳纤维原丝芳环化的量产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导电、膨胀系数小、减震等优异性能,是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工业不可缺少的工程材料,同时,随着碳纤维工艺的发展,其在体育用品、交通运输、医疗器械和土木建筑等民用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
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纤维是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的重要前驱体,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碳纤维的性能,但是PAN原丝预氧化工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PAN基碳纤维的影响至关重要。PAN原丝的强度很低,因此同过纤维改性使得PAN发生预氧化,预氧化的PAN发生环化,其纤维结构成为梯型结构,使得纤维的强度增大。传统的PAN改性方法是催化环化,这就是要添加一定的催化剂,使得这个环化过程程序增加,另外,没有张力的存在也使得PAN纤维难以有很好的结晶。
超临界CO2流体具有无毒环保、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高、溶解渗透能力大等优点,在药物提取、发泡、污水处理等领域存在重要用途。利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进行聚合物改性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
中国专利公报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CN201110274739.8,名称为一种聚丙烯腈基原丝预氧化的方法的专利申请,此方法预氧化过程中针对温度区间的分布进行多段拉伸,可以提高取向和纤维强度,但是此方法操作太麻烦,而且温度不好控制,降温和升温的速度也会对结果有影响。
中国专利公报还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CN201310599463.X,名称为一种聚丙烯腈纤维PAN—基碳纤维初纤制造方法的专利申请,其主要技术方案是首先将聚丙烯腈纤维PAN在化学浴处理池中浸渍,在拉伸烘干进行预氧化。此方法可以使得就丙烯腈纤维预氧化,但是要首先进行浸渍处理,这就增加了实验程序,同时浸渍液处理也带来了问题,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专利公报还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CN201310419414.3,名称为一种芳纶纤维在超临界流体中拉伸取向提高力学性能的方法的专利申请,其主要方案是芳纶纤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施加张力,首先芳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发生溶胀反应,在张力的作用下使分子链取向度提高,从而提高了芳纶纤维的力学性能,此方法环保、简单、可行性好。
现有碳纤维生产的芳环化反应是在空气中进行氧化反应,形成交联的芳环化结构,这种芳环化方法将氧元素带入PAN纤维,在碳化阶段,以CO,CO2的化合物形式,带走碳元素,使得碳纤维的得率下降;芳环化反应需要从室温到300℃左右,是放热反应,芳环化反应太快,环化热会将PAN纤维熔化断裂,限制了碳纤维生产的氧化过程不能速度太快,目前一般需要45-120分钟才不会短丝。
现有技术中将超临界流体技术与PAN纤维改性结合的技术报道很少,超临界流体的很多优点如:无毒环保、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高、溶解渗透能力大等都对其在纤维改性方面的应用有很大优势,但是至今尚无将纤维加张力处理的报道,张力处理无疑是一个对超临界流体处理技术的有益补充,对提高纤维性能有很大帮助。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上海华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华大学;上海华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63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