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雾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84724.8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57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森下豪人;堀内洋志;宫永斋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该油雾分离器包括壳体和对窜气中的油雾进行分离的油分离部,油分离部由第1油分离部和第2油分离部构成。在壳体的内部设有分隔壁,该分隔壁划分出与各油分离部对应形成的室,在划分出下游侧的设有第2油分离部的第2室的第2分隔壁设有喷出窜气的第2喷嘴。第2喷嘴例如能够兼作用于将利用第2油分离部分离出的油朝向设于第1室的排油管排出的通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在发动机内产生的窜气中的油雾进行分离的油雾分离器。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使用有一种对在发动机内产生的窜气中含有的油雾进行分离并使油返回到发动机的油盘的油雾分离器。关于该油雾分离器,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4330号公报)所示的油雾分离器,专利文献1所示的油雾分离器成为以下这样的结构:壳体包括形成有窜气的流入口的上游侧半分割体和形成有窜气的流出口的下游侧半分割体,在上游侧半分割体与下游侧半分割体之间夹持有油分离部。
然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为仅在一个部位设有油分离部的1级结构(日文:1連構造)的油雾分离器,因此,基本上只能以与压损相对应的收集率收集油。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21281号公报)中,在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大致中央设有分隔壁,在分隔壁的上游侧、下游侧分别设有油分离部、即在窜气的流通方向上直排设有2级(日文:2連)的油分离部。与专利文献1所述的1级油雾分离器相比,该设有2级油分离部的油雾分离器的油的收集率较大。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油雾分离器中,流入到壳体内的窜气自与设于分隔壁的喷嘴相比流路面积较大的流入口直接朝向上游侧的一次碰撞板喷出,因此,窜气的喷出速度较小而以低速与一次碰撞板碰撞,因此,油分离部产生的油的收集效率较小。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油雾分离器中,由于油分离部设为2级,因此,与此相对应地,在每个油分离部也设有用于排出油的排油管。因此,在油雾分离器设于缸盖罩内等的情况下,排油管有时与配设于油雾分离器的下方的周边构件相干扰,而在设置上产生不良,因此,在油雾分离器的下方需要较大的空间。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油分离部为多级构造、且能够增大油的收集率的油雾分离器。而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除上述课题以外,另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排油管与周边构件相干扰并减小设置空间的油雾分离器。
本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其包括:壳体,其具有窜气的流入口和窜气的流出口以及供油排出的排油管;以及油分离部,其安装于该壳体内,用于对所述窜气中的油雾进行分离,油雾分离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部沿所述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油分离部分别包括:分隔壁,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划分出分别与各所述油分离部对应形成的室且具有喷出窜气的喷嘴;以及碰撞部,其与自所述喷嘴喷射的窜气碰撞。
其他的本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所述喷嘴兼作用于将利用设于预定的所述室的所述油分离部分离出的油朝向设于另一所述室的所述排油管排出的通路。
其他的本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多个所述油分离部包括第1油分离部和配置于所述第1油分离部的所述窜气的流通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第2油分离部,构成所述第1油分离部的所述分隔壁在所述壳体内朝向垂直方向配置,构成所述第2油分离部的所述分隔壁以在该分隔壁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流路的方式在所述壳体内朝向水平方向配置,所述排油管设于用于形成设有所述第1油分离部的所述室的所述壳体的底部,构成所述第2油分离部的所述分隔壁的所述喷嘴兼作用于将利用所述第2油分离部分离出的油朝向所述排油管排出的通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未经丰田纺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47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