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诱发激光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81704.5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0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巨东英;张万山;王军生;张兴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未来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S3/042 | 分类号: | H01S3/042;H01S3/0915;F24S23/30;F24S23/7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022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诱发 激光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诱发激光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考虑到限制CO2排放等因素,在目前得到利用的能源和能源材料中,即不破坏地球环境又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能源当属太阳能为主要候选。太阳能是一种自然界的辐射能,属于具有即时性,而且必须即时转换成其它形式能量才能利用或贮存的能源。将太阳能转换成不同形式的能量需要不同的能量转换方式,集热器通过吸收面可以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利用光伏效应太阳电池可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将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质能,等等。原则上,太阳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换成任何形式的能量,但转换次数越多,最终太阳能转换的效率便越低。在太阳能利用领域,传统方法主要有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太阳能-氢能转换等技术。在传统的太阳能应用技术中主要都使用低密度太阳能进行转换,但最近采用高密度太阳能进行光-光转换的技术受到重视,这就是通过高密度太阳能诱发激光源的技术。太阳能诱发激光技术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使用自然能源实现激光技术,既可以在无外界电源情况下广泛应用激光技术,实现不用电力直接将太阳光转化为激光,进而可以在苛刻的环境条件下实现激光测量,激光切割和激光焊接等技术,并可以用于激光通讯,激光加工以及原材料精炼等所有激光应用领域,且没有任何环境污染。
但目前来说,太阳能诱发激光技术仍比较前沿,多由科研院所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受限于所采集太阳光的集聚能量密度,普遍存在诱发激光功率较低的问题。另外在集聚太阳光过程中,一些装置部件容易被集聚的热量损伤,因此适宜的冷却措施不可缺少,但常规冷却往往仍然涉及到电力驱动,因而并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无用电力。
综上,在使用太阳能诱发激光的光-光转换技术中,实现高效聚光提高太阳能集聚密度,以及诱发装置的冷却都很关键。基于此,提出一种新型太阳能诱发激光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诱发激光装置及方法,高效地提高太阳能集聚密度和强度,进而提高太阳能诱发激光功率,同时,提供一种不需电力的冷却方法实现诱发装置的冷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太阳能诱发激光装置,包括菲涅尔透光镜、聚光镜、激光晶体、共振器、反射镜、光纤维、冷却器、可移动轨道;
菲涅尔透光镜、聚光镜、激光晶体、共振器、反射镜依次设置在同一光轴上,聚光镜的聚焦面与激光晶体的入射端面接触,聚光镜和激光晶体外部设有冷却器,冷却器通过支架与可移动轨道连接,共振器通过支撑部与可移动轨道连接;
所述的菲涅尔透光镜周边设有太阳光增幅反射板,使投射到增幅反射板的太阳光通过反射也投射到菲涅尔光镜,以增强投射到菲涅尔透光镜的太阳光密度。
所述的聚光镜为抛物线形锥体聚光镜,用于实现太阳光的二次聚集,聚光镜表面包覆有反射箔。
所述的反射箔的材质为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材质。
还包括储水罐,储水罐通过上下两个输水管与冷却器相连接。
所述的菲涅尔光镜的焦距大于1米,菲涅尔光镜由数块菲涅尔光镜组合而成,组合后的菲涅尔光镜聚焦的光斑直径为20~60mm。
所述的菲涅尔光镜通过角度可定位的合页或铰链与增幅反射板连接。
所述的激光晶体为圆柱形或长方体形状。
激光晶体的入射端面镀有能吸收390nm至790nm范围内太阳光光谱的薄膜,薄膜厚度在100nm以内;在激光晶体的出射端面镀有只能透过1064nm波长红外激光的选择性反射镀膜,薄膜厚度在100nm以内。
一种太阳能诱发激光的方法,太阳光投射到菲涅尔光镜,而投射到增幅反射板的太阳光通过反射也投射到菲涅尔光镜,增强密度的太阳光再经过菲涅尔光镜的一次聚集投射到表面包覆反射箔的聚光镜,由聚光镜二次聚集后入射到激光晶体内部,从激光晶体中诱发出950~1064nm的红外激光投射到共振器,从共振器射出1064nm红外激光通过反射镜输入进光纤维后输出使用;
激光晶体和聚光镜发热后,外部的冷却器内的冷却水升温造成的密度差产生流动压力,在水压作用下冷水经下方的输水管注入到冷却器中,被加温的水通过上方的输水管回流到储水罐中,形成自循环冷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未来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鞍钢未来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17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温控自动调光固体激光系统
- 下一篇:一种激光器光纤头位置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