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体系和预聚合催化剂体系及烯烃聚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80454.3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9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蔡晓霞;高明智;刘海涛;陈建华;马晶;马吉星;李昌秀;王军;胡建军;何世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110/06 | 分类号: | C08F110/06;C08F4/646;C08F4/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烯烃 聚合 催化剂 组分 体系 聚合催化剂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烯烃聚合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体系和预聚合催化剂体系及烯烃聚合方法。所述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包括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a.将镁化合物、通式(Ⅰ)所示的化合物和惰性稀释剂接触,形成均匀溶液,在助析出剂存在下,加入析出剂,析出固体物;b.用钛化合物处理步骤a中析出的所述固体物,在用钛化合物处理固体物的过程中和/或处理之前加入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在用钛化合物处理固体物的过程中和/或处理之后加入磷化合物,得到所述催化剂组分。本发明在提高催化剂定向能力的同时保持了催化剂的高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体系、由该催化剂预聚合得到的预聚合催化剂体系、以及一种烯烃聚合的方法。
背景技术
烯烃聚合催化剂可分为三大类,即传统的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以及非茂金属催化剂。对于传统的Ziegler-Natta催化剂而言,随着催化剂中的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发展,聚烯烃催化剂也不断地更新换代。催化剂的研发从第一代的TiCl3AlCl3/AlEt2Cl体系和第二代的TiCl3/AlEt2Cl体系,到第三代的氯化镁为载体、单酯或芳香二元酸酯为内给电子体、硅烷为外给电子体的TiCl4·ED·MgCl2/AlR3·ED体系。催化剂的活性和定向性能是衡量催化剂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不同的制备方法以及不同的内给电子体等对催化剂的活性和定向性能影响比较明显。通常一个性能优异的催化剂应该具有高的聚合活性,同时定向性能可调。
专利文献CN101573389A公开了一种制备催化剂组分的方法,将Ⅱ族金属的化合物与给电子体或给电子体的前体在有机液体介质中反应,然后加入到过渡金属化合物中制得乳液,固化乳液中的液滴,回收固化颗粒;将含磷化合物在回收催化剂组分固体颗粒前加入,得到的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能够得到较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也可以控制聚合物中二甲苯可溶物的含量,使用该方法制备催化剂工艺比较复杂,催化剂易破碎,且催化剂的活性较低。
专利文献CN103059169A、CN103059171A、CN103059172A、 CN103059174A、CN103059173A等公开了一种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镁化合物溶解于有机溶剂形成溶液后,加入析出剂等方法析出固体物,在固体颗粒形成以后,使用含磷化合物对催化剂进行处理,催化剂的定向性能有所提高,但是处理后催化剂的活性有明显降低,且催化剂的活性较低。
尽管针对Ziegler-Natter催化剂已进行了数十年的研发,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催化剂的功能仍然是本领域的追求,特别是催化剂多种性能之间的平衡。例如,如何在提高催化剂定向能力同时保持催化剂的高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体系和预聚合催化剂体系及烯烃聚合方法,将镁化合物溶于含有通式(Ⅰ)所示的化合物的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溶液,在催化剂固体颗粒形成以后,用含磷化合物对催化剂进行处理,通过该处理,在提高催化剂定向能力的同时保持了催化剂的高活性。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通过包括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
a.将镁化合物、通式(Ⅰ)所示的化合物和惰性稀释剂接触,形成均匀溶液,在助析出剂存在下,加入析出剂,析出固体物;
b.用钛化合物处理步骤a中析出的所述固体物,在用钛化合物处理固体物的过程中和/或处理之前加入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在用钛化合物处理固体物的过程中和/或处理之后加入磷化合物,得到所述催化剂组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04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