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薄规格780MPa级双相钢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78892.6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9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斌;毛新平;徐进桥;刘永前;汪水泽;朱万军;王成;彭浩;韩荣东;魏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38;C22C38/06;C22C38/18;C21D8/02 |
代理公司: | 11570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008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相钢 薄板坯连铸连轧 综合力学性能 车身结构件 冷轧双相钢 质量百分比 流程生产 平整过程 乘用车 卷取 轧钢 生产成本 加工 精炼 制造 冷却 冶炼 替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规格780MPa级双相钢及其加工方法,属于轧钢技术领域。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双相钢的化学成分为:C:0.05%~0.08%,Si:0.60%~1.00%,Mn:1.40%~1.80%,P≤0.015%,S≤0.004%,Cr:0.30%~0.70%,Als:0.020%~0.060%,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其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加工方法包括冶炼、精炼、薄板坯连铸连轧、冷却、卷取、平整过程;最终获得了厚度1.0‑3.0mm的薄规格780MPa级双相钢的批量稳定制造,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可替代冷轧双相钢用于制造乘用车车身结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薄规格780MPa级双相钢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持续高速发展,给社会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影响。为应对环保压力,国家陆续颁布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制造业应加快绿色制造、生态发展的转型步伐。现有研究表明,轻量化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最有效措施,钢铁材料的高强化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技术路径。绿色化、高性能化已成为汽车用钢铁材料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特别是厚度1.5mm以下先进高强钢,采用热轧+冷轧的制造工艺,制造流程长、工序复杂、能耗高,面临来自汽车行业绿色制造和原料成本的巨大挑战。目前,用于汽车车身结构的双相钢,从成分上来看,大多含有Mo、Nb、Cu等贵重合金元素,合金成本较高;从生产工艺来看,冷轧产品生产流程能耗大、成本高,而热轧工艺生产的带钢厚度最薄仅为1.5mm,无法满足厚度1.5mm以下极薄规格双相钢的使用需求。因此,如何开发出绿色化、低成本、薄规格的新型汽车用先进高强钢成为了钢铁行业一项全新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薄规格780MPa级双相钢,不含Mo、Nb、Cu等贵重合金元素,降低了合金成本,且性能能够满足汽车用高强钢的使用需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薄规格780MPa级双相钢的加工方法,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厚度1.0-3.0mm的薄规格双相钢以替代冷轧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规格780MPa级双相钢,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双相钢的化学成分为:C:0.05%~0.08%,Si:0.60%~1.00%,Mn:1.40%~1.80%,P≤0.015%,S≤0.004%,Cr:0.30%~0.70%,Als:0.020%~0.060%,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进一步地,所述双相钢的内部显微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
进一步地,所述双相钢的内部显微组织由体积分数为60%~70%的铁素体和30%~40%的马氏体组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薄规格780MPa级双相钢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包括:
对铁水进行冶炼;
对冶炼后的铁水进行精炼,获取合金化处理后的钢水;
对所述钢水进行薄板坯连铸连轧,获取钢卷;其中,所述连铸连轧的加热温度为1150~1230℃,采用恒速轧制,轧制速度为5.0~10.0m/s;
对所述钢卷进行冷却及卷取;其中,所述冷却采用“水冷+空冷+水冷”的分段冷却方式,第一段水冷速度为40~120℃/s,冷却至640~710℃,随后空冷3.0~10.0s,第二段水冷速度为120~200℃/s,冷却至≤200℃进行卷取;
对卷取后钢卷进行平整处理,平整力控制为80~220吨,获得厚度为1.0~3.0mm的成品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88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