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高密度储热一体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78187.6 | 申请日: | 201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1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廷贤;吴东灵;王如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H4/02;F25B30/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刘燕武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 源热泵 热水器 高密度 一体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泵热水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高密度储热一体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相变储热技术以其高储热密度、吸放热温度稳定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相变储能是利用相变储热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相变潜热来进行能量储存和释放的技术。相变储能技术在太阳能热利用、废热余热回收、电力“削峰填谷”、热管理系统及建筑节能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年销售超过60亿元的新兴产业,但市场上常见的热泵热水器以带储热水箱的为主,将热泵热水器产生的低温位热能以显热的方式储存在储热水箱中,而显热储热的密度较低,带来了较大的制造费用和空间费用,储热水箱安装空间较大严重制约了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推广使用,因此开发紧凑式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已成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与热泵热水器相关的先进技术主要有:申请号为201110422397.X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乳化相变储热型热泵热水器”,通过热泵结构对相变乳液加热,当用户需要使用热水时,启动乳液泵使相变乳液通过换热器向自来水放热,加热后的热水供用户使用。该方法利用相变乳液储热,相比常规热泵热水器缩小了储热水箱的体积,但是系统中存在多处换热,即热泵通过换热器加热相变乳液,相变乳液通过另一个换热器加热自来水,额外地增加了换热设备的体积和换热温差,降低了热利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高密度储热一体机。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高密度储热一体机,包括室外风机,还包括通过制冷剂管道依次连接并构成循环回路的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储热器一体化装置和节流装置,其中,所述冷凝器/储热器一体化装置具有制冷剂冷凝器与高密度储热的双重功能。
优选的,所述的冷凝器/储热器一体化装置包括外壳与内壳,两者之间填充有隔热保温材料,其中,内壳腔体中设有两组交错排列的换热盘管,其中一组为分别连接压缩机与节流装置的制冷剂冷凝盘管,另一组为用于供热的传热流体换热盘管,内壳腔体内还填充有相变材料。储热时通过制冷剂冷凝盘管利用制冷剂的冷凝热对相变材料加热实现蓄热,放热时通过传热流体换热盘管利用相变材料储存的热量向外界热用户供热。
更优选的,所述的两组换热盘管之间还共用一组换热翅片。此种换热翅片的设置大大提高了换热面积,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安装使用方便,此外,还使得整个蓄热-放热过程近似等温,放热温度均衡,使得系统具有供热的稳定性及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更优选的,所述的换热盘管为蛇形换热盘管。
更优选的,不同换热盘管内部管道之间的连接形式为串联、并联或串并联结合。
更优选的,所述的相变材料为有机相变材料或无机相变材料,其中,有机相变材料为石蜡或有机酸(如硬脂酸、月桂酸)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复合,无机相变材料为碱及碱土金属的卤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硝酸盐、醋酸盐、硫代硫酸盐或碳酸盐(如十水合硫酸钠、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三水醋酸钠、五水硫代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复合。
更优选的,所述的内壳采用金属箱体,外壳处留有四个管道接口,分别为制冷剂入口与制冷剂出口、外界换热流体入口与外界换热流体出口,其中,制冷剂入口与制冷剂出口连接所述制冷剂冷凝盘管并分别连接压缩机出口与节流装置入口,外界换热流体入口与外界换热流体出口连接所述传热流体换热盘管。
优选的,所述的压缩机为活塞压缩机、螺杆压缩机、离心压缩机或直线压缩机,其级数为单级或多级压缩。
优选的,所述的蒸发器采用风冷翅片管换热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发明采用40-60度的高储热密度的相变材料,相变温度与冷凝剂温度匹配,而且采用各种结构等控制放热过程近似等温,放热温度均衡,使得系统具有供热的稳定性及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利用谷电驱动压缩机工作为相变材料储热,其运行费用是传统直接电加热的1/3~1/6,具有良好的节能经济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81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