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型吸附金属离子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977173.2 | 申请日: | 2017-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86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 发明(设计)人: | 张芸;李璐;刘沁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芸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12N1/20;C12N1/14;C12N1/02;C12P21/00;C12P19/04;C12P19/34;C02F10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03 | 代理人: | 马骁 |
| 地址: | 2131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型 吸附 金属 离子 絮凝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复合型吸附金属离子絮凝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河水中的污泥加入去离子水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静置,离心,收集上清液,将上清液取质量相等的四份分别接种至一号细菌液体培养基、二号霉菌液体培养基、三号放线菌液体培养基、四号真菌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按同样的接种量,同样的培养条件,重复富集培养2次,得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富集培养液,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富集培养液分别稀释至10-6稀释度,得稀释后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富集培养液,再将四种富集培养液分别划线接种于对应的一号细菌固体培养基、二号霉菌固体培养基、三号放线菌固体培养基、四号真菌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纯化的细菌株、霉菌菌株、放线菌菌株、真菌菌株,通过菌种筛选,确定XJ3-14、MJ1-5、FXJ6-9、ZJ2-8作为微生物絮凝剂的产生菌;
(2)将XJ3-14、MJ1-5、FXJ6-9、ZJ2-8分别接种至一号细菌液体培养基、二号霉菌液体培养基、三号放线菌液体培养基、四号真菌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得XJ3-14、MJ1-5、FXJ6-9、ZJ2-8培养液,将XJ3-14、MJ1-5、FXJ6-9、ZJ2-8培养液混合,得混合菌液,将混合菌液接种至发酵培养液中发酵,取发酵物,离心,取上清液,上清液中加入丙酮,恒温保存24h,取沉淀,用乙醚洗涤沉淀2~3次,真空干燥,得到微生物絮凝剂粗提取物;
(3)将壳聚糖与蒸馏水混合溶解,得壳聚糖溶液,向壳聚糖溶液中加入α-酮戊二酸,室温下不断搅拌,得到透明的粘性溶液,用质量分数为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 pH至4~5,搅拌反应,加入硼氢化钠溶液,用质量分数为0.2%的盐酸溶液调pH 至6~7,反应,得反应后混合溶液,将反应后混合溶液倒入质量分数为95%乙醇中搅拌,析出,抽滤,取沉淀,将沉淀依次用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洗涤3~4次,置于索氏提取器中用乙醇连续萃取,干燥,得α-酮戊二酸改性壳聚糖粉末;
(4)将微生物絮凝剂粗提取物与α-酮戊二酸改性壳聚糖粉末混合均匀,静置,粉碎,过筛,收集过筛颗粒,得复合型吸附金属离子絮凝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吸附金属离子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污泥与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5,相等质量的四份上清液与对应的一号细菌液体培养基、二号霉菌液体培养基、三号放线菌液体培养基、四号真菌液体培养基的质量比为2: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吸附金属离子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一号细菌固体培养基的配方为按质量份数计,取牛肉膏3~5份,蛋白胨6~10份,琼脂15~20份,NaCl 2~3份,水1000份,pH7.2±0.2,121℃灭菌20min;二号霉菌固体培养基的配方为按质量份数计,取蔗糖20~25份,NaNO31~2份,K2HPO40.5~0.8份,MgSO40.2~0.3份,FeSO40.01~0.03份,琼脂13~15份,水1000份,pH7.0±0.2,115℃灭菌20min;三号放线菌固体培养基的配方为按质量份数计,取可溶性淀粉18~20份,KNO30.6~1份,K2HPO40.3~0.6份,MgSO4·7H2O0.2~0.5份,FeSO4·7H2O0.02~0.03份,NaCl0.4~0.7份,琼脂15~20份,水1000份,pH7.2±0.2,121℃灭菌20min;四号真菌固体培养基的配方为按质量份数计,取马铃薯180~200份,蔗糖20~22份,琼脂18~20份,水1000份,pH自然,121℃灭菌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芸,未经张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717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