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76421.1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9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赵怀庆;张蔚;许湘雯;吴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303/40 | 分类号: | C07C303/40;C07C311/21;C07C311/29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李茜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磺酰胺类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过渡金属催化剂和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肟类化合物和苯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得到所述磺酰胺类化合物。本发明的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所有步骤均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中间不需要分离步骤,属于一锅反应,提高了反应的收率,反应产物易于纯化。本发明的合成方法采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活化C‑N键直接形成C‑N键,代替了传统的多步有机合成反应,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合成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磺酰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很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不仅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被广泛的应用于农药、医药及染料的合成中,同时,因其具有抗炎、抗病毒、杀虫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比如在农药中,不少杀虫剂、杀螨剂、除草剂以及解毒剂等均含此类结构,因此磺酰胺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药物开发前景。
目前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一)以酰氯为原料,通过磺酰氯与胺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N-取代磺酰胺类化合物。该方法比较简单,但由于磺酰氯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如遇水敏感、有毒等,因此不适合长期保存;另外,这类反应要求胺要可溶于水,否则很难参与反应,因此反应有一定的局限性。(二)以磺酸为原料,Oraphin等人在2006年报道了以磺酸为原料,利用Cl3CCN/PPh3体系作为氯化试剂,转化为相应的磺酰氯,然后直接加入溶于4-甲基吡啶的胺得到磺酰胺类化合物。该反应对简单的胺类化合物的适用性较好,但当胺为氨基酸时的反应收率一般低于50%,而且反应中用到的氯化试剂三氯乙腈和三苯基膦的毒性都比较大。(三)以磺酸盐为原料,Tadashi等人在1998年报道了磺酸钠盐与三苯基二溴或二氯化物反应发生磺酰卤化,再在三乙胺存在下与胺反应得到N-取代磺酰胺类化合物。但在磺酰氯化反应中,使用三苯基二氯化物反应比较慢,反应过程中三苯基二溴或二氯化物都得新鲜制备,毒性较大。(四)以磺酰胺为原料,Zhijian Liu等人在2004年报道了以磺酰胺为原料与三氟甲磺酸芳基酯类化合物反应得到N-芳基磺酰胺类化合物。但该反应中以氟化铯为碱,对环境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当原料为一级磺胺时使用过量三氟甲磺酸芳基酯就可以得到二取代的芳基磺酰胺类化合物,但很难控制反应只得到单取代芳基磺酰胺类化合物,而且原料三氟甲磺酸芳基酯类化合物不易得到。(五)以硫醇为原料,Stephen等人在2005年报道了在-25℃下,用次氯酸钠与硫醇反应得到酰氯,再快速与胺反应得到产物。该反应以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可以很好的控制反应中氧化剂的用量,同时可以避免体系过酸导致酰氯水解,但是该反应对盐酸的用量和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反应极易产生副产物,使得产物的纯化难度变大。(六)以磺酸酯为原料,Stephen Caddick等人在2004年报道了以磺酸五氟苯酯为原料,在微波的辅助下与胺反应得到相应的N-取代磺酰胺类化合物,但该反应的原料磺酸五氟苯酯的制备比较复杂。
综上,虽然现有技术中关于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报道较多,但仍存在反应条件苛刻、催化剂不易得到、反应收率低、适用性差等问题。因此,寻求更为经济环保的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新合成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该合成方法的反应条件温和,采用过渡金属催化活化C-H键直接形成C-N键,代替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合成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在过渡金属催化剂和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肟类化合物和苯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得到所述磺酰胺类化合物;
所述磺酰胺类化合物、肟类化合物和苯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分别如式(I)、(II)和(III)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64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