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目标散射特性测试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974893.3 | 申请日: | 2017-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3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 发明(设计)人: | 陈林斌;谭广林;蒋宇;王道翊;文佳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新益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S7/41 | 分类号: | G01S7/41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杨春女 |
| 地址: | 518131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接收探头 发射探头 圆弧杆 圆心 散射特性 旋转台 测试 技术方案要点 测试系统 调整目标 检测位置 快速测量 移动发射 电切换 目标物 圆心处 探头 转动 密布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目标散射特性测试方法,解决了现有的RCS测试系统中,对目标物的沿球面的RCS测试是一个难点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第一步,将目标放置在旋转台上,并调整目标高度至圆弧杆圆心;第二步,调整圆弧杆上的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朝向圆心;第三步,360度转动旋转台,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启动;第四步,沿圆弧杆移动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至下一个检测位置或电切换密布于圆弧杆圆弧方向的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达到了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均朝向圆心处的目标,可测出目标该位置下的RCS数值,然后通过目标在旋转台的转动,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在该角度下时,目标的圆周方向的RCS数值均可快速测量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目标散射特性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雷达之所以能检测并且跟踪目标甚至识别目标都是因为回波信号的存在。通常我们简单的用目标的几何尺寸、结构特性等参数来描述回波,这样回波信号就可以通过一个有效面积来表达,就是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Section,简写RCS)。它是衡量目标散射特性的最基本参数,因此也可以衡量目标隐身性能与反隐身性能的高低。
现有的RCS测试系统中,对目标物的沿球面的RCS测试是一个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目标散射特性测试方法,通过利用沿圆弧杆自由切换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的方式,可快速且精准的测量出目标的RCS在球面上的数值。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目标散射特性测试方法, 包括
第一步,将被测物放置在旋转台上,并调整被测物高度至圆弧杆圆心;
第二步,调整圆弧杆上的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朝向圆心;
第三步,360度转动旋转台,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启动;
第四步,沿圆弧杆移动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至下一个检测位置或电切换密布于圆弧杆圆弧方向的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均朝向圆心处的目标,可测出目标该位置下的RCS数值,然后通过目标在旋转台的转动,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在该角度下时,目标的圆周方向的RCS数值均可快速测量出。
通过切换在圆弧杆上的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的位置,实现下圆周角度下,被测物的RCS测量。
目标点是指被测物上的待测点位,该点位的切换依托于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位置的改变。
采用电切换的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时,在圆弧杆的圆周方向先布满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只需要通过电路控制指定位置的发射探头或接收探头开闭即可,测量速度更快,切换操作更为简单。
采用滑移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时,通过电机驱动两个探头沿齿轮轨道移动的方式,将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移动到待检测工位并固定;多对探头进行采集数据时,探头本身的性能必然是有略微不同,优点在于采用单独的一对探头,数据采集更加精准,且探头数量布置少,成本也相对节约。
较佳的,第二步,发射探头与被测物目标点形成线段R1,接收探头与被测物目标点形成线段R2,R1与R2所形成夹角θ,移动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的位置,使θ的角度小于等于5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小双站角(准单站)测量与单站 RCS测量是等效的,为采用准单站测试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双站角小于5°,双站RCS与位于发射和接收方向之间双站角平分线处的单站RCS相同。因此,可以采用小双站角测量,这样便可实现收发通道隔离,降低了隔离误差,还可在收发天线间加吸波材料做进一步隔离,去除天线间耦合。发射探头与接收探头的夹角θ小于5度,形成准单站测量,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新益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新益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48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