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井网加密可行性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74861.3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93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亭;程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30 | 分类号: | E21B43/30;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陈刚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加密 可行性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油气藏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井网加密可行性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低渗-致密砂岩气藏是一种重要的气藏类型。由于低渗-致密砂岩气藏中的有效储层规模较小,通常采用固定井网的开发方式或衰竭式的开发方式进行初期开发,而在初期开发过程中,初期井网往往难以控制低渗-致密砂岩气藏中的全部储量,通常需要在开发中期和后期阶段,进行井网加密,以提高该气藏的采收率。
然而,在初期井网上进行井网加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井网加密比较稀疏或比较密集的情况,当井网加密比较稀疏时,可能导致对平面上储量的控制程度不够;当井网加密比较密集时,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井间干扰,从而影响最终的经济效益。因此,针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亟需一种确定该气藏井网加密可行性的方法,以便进行合理井网加密。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定井网加密可行性的方法及装置,以提供合理的井网加密的依据,从而提高采收率并保证经济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井网加密可行性的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确定井网加密可行性的方法,提供有目的气藏的初始井网密度和加密井网密度,其中,所述加密井网密度表示在所述初始井网密度基础上对所述目的气藏进行井网加密后的井网密度;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初始井网密度对应的平均累积产气量和采收率,以及确定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平均累积产气量和采收率;其中,所述平均累积产气量表示所述目的气藏中气井的累积产气量的平均值;
根据所述初始井网密度对应的平均累积产气量和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平均累积产气量计算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加密井增产气量,以及根据所述初始井网密度对应的采收率和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采收率计算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采收率增量;
基于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平均累积产气量、加密井增产气量和采收率增量,确定所述目的气藏的井网加密可行性。
优选方案中,采用下述公式计算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加密井增产气量:
A=(n2×q2-n1×q1)/(n2-n1)
其中,A表示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加密井增产气量,n1和n2分别表示所述初始井网密度和所述加密井网密度,q1和q2分别表示所述初始井网密度对应的平均累积产气量和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平均累积产气量。
优选方案中,所述加密井网密度与初始井网密度的差值为1口/平方千米。
优选方案中,所述计算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采收率增量,包括:
将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采收率减去所述初始井网密度对应的采收率的差值作为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采收率增量。
优选方案中,所述基于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平均累积产气量、加密井增产气量和采收率增量,确定所述目的气藏的井网加密可行性,包括:
确定所述目的气藏的累积产气量阈值和加密井增产量阈值;
基于预设采收率增量阈值、所述累积产气量阈值和所述加密井增产量阈值,以及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平均累积产气量、加密井增产气量和采收率增量,确定所述目的气藏的井网加密可行性。
优选方案中,所述确定所述目的油藏的累积产气量阈值和加密井增产量阈值,包括:
获取当前气价和所述目的气藏的单气井综合投资成本;
根据预设收益率阈值、所述当前气价和所述目的气藏的单气井综合投资成本,确定所述累积产气量阈值;
根据所述当前气价和所述目的气藏的单气井综合投资成本,确定所述加密井增产量阈值。
优选方案中,所述预设收益率阈值为12百分比。
优选方案中,所述预设采收率增量阈值为5百分比。
优选方案中,所述基于预设采收率增量阈值、所述累积产气量阈值和所述加密井增产量阈值,以及所述加密井网密度对应的平均累积产气量、加密井增产气量和采收率增量,确定所述目的气藏的井网加密可行性,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48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