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廊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9568.8 | 申请日: | 201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48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丁志国;潘宝军;杨智伟;张桐语;张喧翊;刘康林;张子高;丁恩基;李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志国 |
主分类号: | F16L55/28 | 分类号: | F16L55/28;F16L101/30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唐山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廊监测系统,用于在线管理监控管廊中电力、通信、供水、燃气、堵塞、环境等,同时检测管廊内线路故障原因,采集视屏图像,协助运维人员维护管廊。该系统包括故障定位模块、实地检测模块、服务器和联动模块。其中,故障定位模块采用光纤传感技术,包括沿管廊铺设的光纤;实地检测模块包括机器人和机器人的移动轨道,为便于管理和工作,机器人长期放置在管廊内;所述联动模块包括移动终端,即运维人员的手机、平板,移动终端安装有对应该系统的app,运维人员可以通过app实时查看管廊的情况,同时也能够及时收到系统发出的信息。本系统弥补现有技术缺陷,其实现方式可靠,为管廊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廊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管廊包括综合管廊、军用底下通道、民用底下通道、隧道等管道,现有的管廊巡检监控主要是靠人工检监控为主,物联网传感监控为辅,其中,人工巡检主要是通过运维人员下到井下,在管廊内通过人眼识别管廊内的相关设备、环境等问题,而人工巡检缺点在于:
一、人员井下巡检,空间小,通风差,可视化操作环境差;
二、井下可能有易燃易爆有毒气体,对运维人员构成较大的生命安全;
三、人工巡检的成本高,对与一些需要经常巡检的管廊,人工巡检次数少,无法满足巡检需求。
四、人工巡检,无法做到实时监控管廊内部情况。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时监测、监测信息全面和使用方便的监测系统。
光纤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例如:具有抗电磁和原子辐射干扰的性能,径细、质软、重量轻的机械性能;绝缘、无感应的电气性能;耐水、耐高温、耐腐蚀的化学性能等,它能够在人达不到的地方,或者对人有害的地区,起到人的耳目的作用,而且还能超越人的生理界限,接收人的感官所感受不到的外界信息。光纤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有两种,其中,物性型光纤传感器是利用光纤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将输入物理量变换为调制的光信号。其工作原理基于光纤的光调制效应,即光纤在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压力、电场、磁场等等改变时,其传光特性,如相位与光强,会发生变化的现象,因此,如果能测出通过光纤的光相位、光强变化,就可以知道被测物理量的变化。所以光纤特别适宜于各种隧道等长距离监测预警。可以准确的探测出光钎沿线任一点的变化参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管廊监测系统,用于在线管理管廊中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环境,同时检测管廊内线路故障原因,采集视屏图像,协助运维人员维护管廊。
该系统包括故障定位模块、实地检测模块、服务器和联动模块。
其中,所述故障定位模块采用光纤传感技术,包括沿管廊铺设的光纤、设置在光纤一端的发射激光的光源机构和设置在光纤另一端的用于检测激光通过光纤后的检测器、采集和处理数据的数据处理器及发送已处理过的数据的第一通讯器,检测器为光谱分析仪。
通常情况下,管廊很长,将其划分成多段进行管理,每段管廊都安装有实地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包括一个具有防水能力的机器人,一段轨道,一个充电端和一个设置在轨道尽头的机箱。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工进入管廊检测管廊内部情况,其设有感应器、电池、摄像头、控制器、第二通讯器和轮子,为保证机器人前进不偏差,让机器人沿轨道移动。在每段轨道尽头的机箱设有连接网络的第三通讯器。所述充电端包括移动充电端和固定充电端,移动充电端安装在机器人上,电性连接机器人的电池;固定充电端安装在机箱上,电性连接外部电源,为便利该机器人工作和该系统的管理,机器人长期放置在管廊中,当机器人没电时,机器人会自行移动到轨道末端,通过固定充电端和移动充电端进行充电,或者设置成,机器人在不工作情况时,均回归到轨道末端进行充电,以便于下一次能够长时间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志国,未经丁志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95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