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时延监测方法、基站和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9177.6 | 申请日: | 201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85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王达;杨星;梁林;陈鹏;毕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L43/0852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曹蓓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测 方法 基站 终端 计算机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提出一种时延监测方法、基站和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的一种时延监测方法包括:基站接收来自终端的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中包括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信息;基站根据接收时间和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信息确定上行时延信息。通过这样的方法,基站能够从终端获取带有发送时刻信息的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根据其中的发送时刻信息确定上行时延,从而便于可针对业务的时延需求对性能加以优化。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时延监测方法、基站和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相比于4G(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5G(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是数据传输中的超低时延,因此时延这一指标在衡量网络性能上的重要性显著提升。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R(Technical Report,研究报告)38.913“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下一代接入技术的场景和要求的研究)”给出了用户面空口时延的定义,以及URLLC(Ultra Reliable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高可靠通信)业务及eMBB(Enhance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业务的时延需求,包括:对于URLLC,用户面的目标时延应为UL(Upload Link,上行链路)为0.5ms,DL(DownloadLink,下行链路)为0.5ms;对于eMBB,UL的用户平面延迟目标应为4ms,DL为4ms。用户面空口时延可以认为是应用层数据包自发送端的SDAP(Service Data Adaption Protocol,服务数据适配协议)层发出,到被接收端的SDAP层成功接收所花费的时延。
发明内容
发明人认为,若基站可以获得终端的上下行业务时延信息,则可针对业务的时延需求对性能加以优化。然而在目前架构中,基站无法获取终端的上下行业务时延信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实现获取终端的业务时延信息。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一种时延监测方法,包括:基站接收来自终端的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中包括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信息;基站根据接收时间和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信息确定上行时延信息。
可选地,还包括:基站向终端发送启动时延监测消息,以便终端发送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
可选地,基站根据接收时间和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信息确定上行时延信息包括:基站根据单个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信息和对应的接收时间确定单包上行时延信息;基站根据多个单包上行时延信息确定上行时延信息。
可选地,还包括:基站向终端发送停止时延监测消息,以便终端停止发送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
通过这样的方法,基站能够从终端获取带有发送时刻信息的上行时延监测数据包,根据其中的发送时刻信息确定上行时延,从而便于针对业务的时延需求对性能加以优化。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一种时延监测方法,包括:基站向终端发送下行时延监测数据包,以便终端根据接收时间和下行时延监测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信息确定上行时延信息,其中,下行时延监测数据包中包括下行时延监测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信息;基站从终端获取上行时延信息。
可选地,还包括:基站向终端发送下行时延获取消息,以便终端将上行时延信息发送给基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91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