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清除硫化氢气体的捕消干粉及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967233.2 | 申请日: | 2017-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34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 发明(设计)人: | 闫柯乐;肖安山;朱胜杰;张红星;胡绪尧;邹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D53/52 | 分类号: | B01D53/52;B01D53/83;B01D5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 |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清除 硫化氢 气体 干粉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清除硫化氢气体的捕消干粉及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硫化氢清除率低、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高效清除硫化氢气体的捕消干粉,由颗粒活性炭、改性剂、促进剂、调节剂组成,所述改性剂由可溶性铁盐、可溶性铜盐、可溶性锌盐以质量比1~10:1~10:1~10组成;所述促进剂为由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硫酸氢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调节剂为K2CO3、Na2CO3、KHCO3、NaHCO3中的至少一种;相对于所述经烘干后颗粒状活性炭的量,改性剂的加入量为1%~5%,促进剂的加入量为0.01%~0.1%,调节剂的加入量为0.01%~0.05%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硫化氢气体的捕消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清除硫化氢气体的捕消干粉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硫化氢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臭鸡蛋味的无色有毒气体,是一种常见的感知恶臭污染物,长期接触硫化氢会威胁人的人体健康,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硫化氢是被严格限制排放的污染物之一。硫化氢通常来源于炼油厂、天然气净化厂、石油化工厂、煤气净化厂、氮肥厂、冶炼厂、造纸厂、印染厂、制革厂、农药厂等行业。在气体中存在硫化氢会产生种种有害的影响,如石油天然气管道,由于硫化氢酸性的长期腐蚀而破裂;还有,在合成氨工业中,硫化氢的存在使得工业催化剂中毒,被认为是合成氨工业的“癌细胞”。同时,若硫化氢发生泄漏后,低浓度时具有一种类似臭鸡蛋的气味;高含量时嗅觉神经很快被麻痹,无气味,难发觉,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可短时间致命。因硫化氢气体泄漏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曾发生在重庆的特大井喷事故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硫化氢泄漏处置方法以及应急救援措施,导致近250人死亡,4000多人中毒,近10万人疏散,损失不可估量。
目前应对硫化氢泄漏的主要是采用通风、消防水喷淋的方法,但该种方法下硫化氢的威胁依然存在,并且产生大量含硫化氢废水。中国专利CN103949140A《硫化氢泄漏应急捕消干粉及其生产方法》中涉及一种硫化氢应急捕消干粉及其生产方法,主要包括质量分数为65%~99%捕消剂、0.5%~15%防潮剂、0.5%~20%添加剂等,但该类型捕消干粉制备过程复杂,操作繁琐,且其清除硫化氢效率低。中国专利CN201510669690《一种硫化氢吸收剂的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硫化氢气体吸收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质量含量为70%~90%的粉体物料和5%~45%的水溶性物料,将所述粉体物料、水溶性物料依次加入到水中,在20℃~100℃下混合搅拌,反应至成糊状,经烘干、造粒制得所述硫化氢吸收剂。该专利提出的制备方法操作复杂、繁琐耗时,制得的吸收剂清除效率不高,且吸收后的固体粉末易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硫化氢清除率低、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高效清除硫化氢气体的捕消干粉,具有硫化氢清除率高、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与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高效清除硫化氢气体的捕消干粉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效清除硫化氢气体的捕消干粉,由颗粒活性炭、改性剂、促进剂、调节剂组成,所述改性剂由可溶性铁盐、可溶性铜盐、可溶性锌盐以质量比1~10:1~10:1~10组成;所述促进剂为由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硫酸氢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调节剂为K2CO3、Na2CO3、KHCO3、NaHCO3中的至少一种;相对于所述经烘干后颗粒状活性炭的量,改性剂的加入量为1%~5%,促进剂的加入量为0.01%~0.1%,调节剂的加入量为0.01%~0.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72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