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阴阳复合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66109.4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6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苏智青;李应成;夏燕敏;许汇;宋晓芳;王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265/10 | 分类号: | C08F265/10;C08F220/56;C08F220/34;C08F220/54;C08F220/58;C08J3/24;C09K8/512;C09K8/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物微球 微球 丙烯酰胺结构单元 非离子单体 结构聚合物 复合核壳 离子单体 交联剂 稳定剂 制备 核反应 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 聚丙烯酰胺 分散聚合 核壳结构 交联结构 凝胶微球 油田开发 聚合物 成壳 内核 球类 双烯 粘结 地下 | ||
1.一种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凝胶微球,包括以下结构单元:丙烯酰胺结构单元、离子单体I结构单元、离子单体II结构单元、非离子单体I结构单元、非离子单体II结构单元、交联剂结构单元、稳定剂I和稳定剂II结构单元;其中,所述丙烯酰胺结构单元、离子单体I结构单元、非离子单体I结构单元、稳定剂I结构单元构成聚合物微球内核部分,所述丙烯酰胺结构单元、离子单体II结构单元、非离子单体II结构单元、稳定剂II结构单元构成聚合物微球外壳部分;所述交联剂结构单元在成核反应和成壳反应后与聚合物微球核壳结构中聚合物链反应形成交联结构,所述稳定剂结构单元在微球表面形成稳定隔离层结构;所述离子单体I和离子单体II的电性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凝胶微球,按重量份数计,由包含以下组分的反应体系反应得到:
内核部分:
(1)5-25份丙烯酰胺I;
(2)1-25份离子单体I;
(3)1-10份非离子单体I;
(4)1-5份稳定剂I;
外壳部分:
(1)5-25份丙烯酰胺II;
(2)1-25份离子单体II;
(3)1-10份非离子单体II;
(4)1-5份稳定剂II。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离子单体I和离子单体II独立选自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烯基磺酸钠、对乙烯基苯磺酸、烯丙基磺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二甲基乙基烯丙基氯化铵、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非离子单体I和非离子单体II独立选自甲基丙烯酰胺、二甲基丙烯酰胺、二乙基丙烯酰胺、羟甲基丙烯酰胺、羟乙基丙烯酰胺、二甲胺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羟甲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乙烯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定剂I和稳定剂II独立选自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烯级吡咯烷酮、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体系还包括:
(5)0.0001-0.0005份复合引发剂;
(6)10-50份去离子水;
(7)50-90份不良溶剂;
(8)0.01~0.3份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9)1-10份类交联剂;
(10)1-5份增强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引发剂,以占总的单体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a)0.01~0.3%的过硫酸盐、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氧化氢;
(b)0.01~0.3%的亚硫酸盐、酸式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
(c)0.01~0.5%的四甲基乙二胺、二甲基乙二胺或乙二胺;
(d)0.02~0.3%的偶氮类化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良溶剂选自甲醇、乙醇、丙醇、丁醇、异丙醇、叔丁醇、新戊醇、乙二醇、丙三醇、丙酮、聚乙二醇水溶液、硫酸铵水溶液、硫酸钠水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联剂选自甲醛、乙二醛、丁二醛、戊二醛、己二醛、邻苯二醛、壬二醛、辛二醛、多聚甲醛、酚醛预聚体、柠檬酸铝、乙酸锆、乙酸铬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增强剂选自乙二胺、乙醇胺、丙二胺、丁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聚乙烯亚胺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610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