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烃族组成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5725.8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88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敬岩;王乃鑫;褚小立;刘泽龙;许育鹏;陈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3577 | 分类号: | G01N21/3577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周建秋;魏嘉熹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测 lco 加氢 原料 产物 组成 方法 装置 | ||
1.一种预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烃族组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集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
获取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的第一烃族组成数据;
采集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在预设谱区内常温下的红外光谱;
根据所述红外光谱的主成分与从所述第一烃族组成数据中获取的所述主成分对应的第二烃族组成数据建立第一校正模型;
根据所述红外光谱和所述主成分获取光谱残差,并根据所述光谱残差与所述光谱残差对应的烃族组成残差数据建立第二校正模型;所述烃族组成残差数据为所述第一烃族组成数据中除所述第二烃族组成数据之外的数据;
获取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红外光谱,并根据所述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红外光谱通过所述第一校正模型和所述第二校正模型预测所述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烃族组成,
其中,所述采集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在预设谱区内常温下的红外光谱包括:将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加入硒化锌ZnSe晶体池中,通过透射红外光谱仪以空气为参比进行光谱扫描,从而测定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在预设谱区内常温下的红外光谱,所述常温为10~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的第一烃族组成数据包括:
通过SH/T0606方法获取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的第一烃族组成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谱区包括:1840~950cm-1和3000~2400cm-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在预设谱区内常温下的红外光谱包括:
采集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在预设谱区内常温下的待测光谱;
对所述待测光谱进行预处理得到所述红外光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红外光谱通过所述第一校正模型和所述第二校正模型预测所述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烃族组成包括:
将所述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红外光谱的主成分输入至所述第一校正模型得到第一预测结果;
将所述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红外光谱的光谱残差输入至所述第二校正模型得到第二预测结果;
将所述第一预测结果与所述第二预测结果相加得到所述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烃族组成。
6.一种预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烃族组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集模块,用于收集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的第一烃族组成数据;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在预设谱区内常温下的红外光谱,其中,所述采集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在预设谱区内常温下的红外光谱包括:将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加入硒化锌ZnSe晶体池中,通过透射红外光谱仪以空气为参比进行光谱扫描,从而测定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在预设谱区内常温下的红外光谱,所述常温为10~30℃;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红外光谱的主成分与从所述第一烃族组成数据中获取的所述主成分对应的第二烃族组成数据建立第一校正模型;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红外光谱和所述主成分获取光谱残差,并根据所述光谱残差与所述光谱残差对应的烃族组成残差数据建立第二校正模型;所述烃族组成残差数据为所述第一烃族组成数据中除所述第二烃族组成数据之外的数据;
预测模块,用于获取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红外光谱,并根据所述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红外光谱通过所述第一校正模型和所述第二校正模型预测所述待测LCO加氢原料与产物的烃族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通过SH/T0606方法获取所述LCO加氢原料与产物样本的第一烃族组成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572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气污染物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空鼓病害的太赫兹无损检测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