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燃煤固硫灰渣制备地聚物混凝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5575.0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73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达;罗素蓉;叶世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10;C04B20/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煤固硫灰渣 地聚物 制备 混凝土 二氧化碳气体 技术性能指标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化反应 成分检测 活性分析 凝固成型 燃煤烟气 水玻璃 碳酸化 二氧化碳 球磨 吸附 碎石 消耗 回收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燃煤固硫灰渣制备地聚物混凝土的方法,其是对回收的燃煤固硫灰渣进行成分检测,然后在燃煤烟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氛中,将燃煤固硫灰渣进行球磨,以使其充分吸附二氧化碳而发生碳酸化反应,获得碳酸化燃煤固硫灰渣,再对其进行化学组分及活性分析,并将其与砂、碎石、氢氧化钠溶液、水玻璃配合,最后利用常温凝固成型技术,制备出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满足工程实际要求的地聚物混凝土。本发明能够加大对燃煤固硫灰渣的利用力度,实现燃煤固硫灰渣的大量消耗,从而有效改善目前燃煤固硫灰渣利用率不高的现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燃煤固硫灰渣制备地聚物混凝土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火电发电每年要燃烧大量煤炭,这使依靠流化床技术产生的燃煤固硫灰渣排放量和积存量数量巨大,且逐年上升。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占用土地,破坏环境。
但目前,我国燃煤固硫灰渣资源化再利用的程度还不是很高。已有技术中主要采用燃煤固硫灰渣配制混凝土材料,但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钙,在水化过程中将产生不稳定的氢氧化钙凝胶,会因体积膨胀而造成混凝土开裂。因此,开展燃煤固硫灰渣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以实现燃煤固硫灰渣的有效利用,对于火电发电厂、城市环境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燃煤固硫灰渣制备地聚物混凝土的方法,其可大量消耗燃煤固硫灰渣,加大燃煤固硫灰渣的利用力度,从而有效改善目前燃煤固硫灰渣回收利用率不高的现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燃煤固硫灰渣制备地聚物混凝土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对燃煤固硫灰渣进行回收、存放,避免燃煤固硫灰渣与其它杂物混合或受到污染;
(2)将回收的燃煤固硫灰渣进行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检测;
(3)将燃煤固硫灰渣在燃煤烟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氛中球磨2h,得到碳酸化燃煤固硫灰渣;其中,二氧化碳气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流过球磨桶,使球磨过程始终在二氧化碳气体气氛中进行,以保证燃煤固硫灰渣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而发生碳酸化反应;
(4)对所得碳酸化燃煤固硫灰渣进行化学组分及活性分析;
(5)按分析结果,将400~450重量份碳酸化燃煤固硫灰渣与500~550重量份砂、800~850重量份碎石、250~300重量份氢氧化钠溶液、250~300重量份水玻璃按比例拌合:其中,水玻璃的质量浓度为35~40%、密度为1.39g/cm3,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14mol/L;
(6)利用常温凝固成型技术,将步骤(5)所得拌合物经搅拌、振捣成型、脱模与养护过程,制备出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满足实际工程要求的地聚物混凝土。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
(1)本发明将燃煤固硫灰渣在机械力作用下吸附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碳酸化反应,使燃煤固硫灰渣中的氧化钙吸附二氧化碳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不仅可实现燃煤固硫灰渣的资源化再利用,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环境,还可使碳酸化的燃煤固硫灰渣比表面积增大,从而使燃煤固硫灰渣适合配制地聚物混凝土材料,且其生产设备简单,可实现连续化工业生产。通过关键技术指标控制,碳酸化后的燃煤固硫灰渣性能稳定。
(2)本发明通过对燃煤固硫灰渣关键成分指标的控制,通过科学设计配合比,以利用燃煤固硫灰渣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使所得地聚物混凝土各项技术性能可满足工程要求。
(3)混凝土是重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构筑物中。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利用燃煤固硫灰渣制备地聚物混凝土的成本更低,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55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