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果树、蔬菜和花卉转色的组合物及转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5232.4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29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胡华金;闵跃中;胡灵玲;徐美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菲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A01G7/06;A01G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于保华 |
地址: | 330029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果树 蔬菜 花卉 组合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果树、蔬菜和花卉转色的组合物及转色方法,所述组合物包含氨基酸混合物和中微量元素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混合物包含甘氨酸和丝氨酸,甘氨酸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大于等于12%,丝氨酸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大于等于8%,中微量元素混合物中包含镁元素、锰元素、锌元素和硼元素,且甘氨酸和丝氨酸的总摩尔量大于镁元素、锰元素、锌元素和硼元素的总摩尔量。本发明经过多次调整配方,发现甘氨酸和丝氨酸的对果树、蔬菜和花卉的转色至关重要,配合中微量元素的混合效果更佳突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作物转色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果树、蔬菜和花卉转色的组合物及转色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能使作物尽快转色,常采用追施植物激素如乙烯;或用化合物处理,如用硫磺熏蒸果实转色。这样一些措施能够加快果实和花卉转色,但是果实和花卉着色不均匀,口味不好,影响商品性;甚至果实体内残留有毒物质,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
专利文献CN1035939A公开了一种用于促进作物生长、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防治病害的白菜灵,其特征在于:是以五水氯化钙为主,五水氯化钙占组分总和的40%(重量%),营养元素占组分总和的51%(重量%),氨基酸、维生素、激素和杀菌剂占组分总和的9%(重量%)。但是该组合物中的氨基酸作用无法实现水果、花卉和蔬菜的转色。
目前公开的氨基酸和中微量元素混合物一般作为营养元素和生产调节元素,例如专利文献中公开的白菜灵,其营养元素可以是硫酸锌、磷酸、硫酸钾、硫酸镁、硼酸、硫酸亚铁铵、硫酸锰、碘化钾;氨基酸可以是谷氨酸、麸氨酸;维生素可以是维生素B1、维生素C;激素可以是奈乙酸、对氯苯氧乙酸(防落素)、矮壮素;杀菌剂农药可以是代森锌;中和剂可以是柠檬酸。
本发明主要利用的物质是氨基酸,但是氨基酸母液或者原粉为原料生产的水溶肥料,一般含氨基酸17-18种。正常状态下是以氨基酸盐或者游离酸的形式存在的。氨基酸一般是复合的,一般含有苏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牛磺酸、丁氨酸等。
氨基酸原粉在生产过程中含有一定的杂质,动物毛发为原料,氨基酸的生产工艺因为考虑到成本,多是使用盐酸,很少有用硫酸做的。所以原液中一般含有12-14%的氯化铵,氯离子含量偏高,达到10%左右。氨基酸原粉一般都含有氯元素,含量一般在20-25%。味精厂出来的废液多是含有硫铵。
含氨基酸水溶肥料一般含有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型,氨基酸具有一定的螯合作用,但是螯合稳定常数非常低,不如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等,氨基酸螯合物与磷酸盐类在一起复配使用,依然会有沉淀。
氨基酸水溶肥料的使用技术,一般稀释倍数最好在500-800倍。如果是在1000倍以上,甚至2000倍,必然加入调节剂类调节剂、生理活性物,否则效果很难说话的。氨基酸水溶肥料与含磷类水溶肥料在一起使用,要求现混现配,不可过夜使用,反之,会影响效果,或者发生其他问题。
本发明解决了目前难以有效对作物转色的技术难题,充分利用特定的氨基酸和中微量元素以解决果树、蔬菜、花卉转色进程缓慢的问题,使之着色加快且均匀,成熟度提升,品质提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快果树、蔬菜和花卉转色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含氨基酸混合物和中微量元素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混合物包含甘氨酸和丝氨酸,甘氨酸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大于等于12%,丝氨酸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大于等于8%,中微量元素混合物中包含镁元素、锰元素、锌元素和硼元素,且甘氨酸和丝氨酸的总摩尔量大于镁元素、锰元素、锌元素和硼元素的总摩尔量。
优选的,上述用于加快果树、蔬菜和花卉转色的组合物中,所述甘氨酸占组合物重量百分比为12-25%,丝氨酸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为8-15%。
优选的,上述组合物中,氨基酸混合物和中微量元素的重量比为(2-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菲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西菲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52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