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肿瘤细胞球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2039.5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3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陈叶苗;卞修武;肖靖芳;杨小龙;田甘;姚月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5/09 | 分类号: | C12N5/09;C12Q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黎昌莉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肿瘤 细胞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肿瘤细胞球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将肿瘤细胞悬液逐滴滴入细胞培养板中,再将PBS溶液滴到板盖相应位置,倒扣培养板于板盖之上培养,即可得到成球的肿瘤细胞;其次,弃PBS,将培养板置于冰上,逐孔加入Matrigel,培养,用以形成Matrigel包被的肿瘤细胞球。所述肿瘤细胞球可以用于判断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用于筛选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小分子药物。所述肿瘤细胞球用于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实验,操作简单、速度快、效率高并且成本低廉,只要能进行细胞操作的实验室或公司均可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肿瘤细胞球的制备方法和其在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invasion&metastasis)是多种肿瘤的中晚期重要特征,也是临床上导致大部分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实质其实是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目前,国际国内都已经开展了大量针对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科学研究,发现了很多与迁移和侵袭相关的基因,如KAI-1、nm23、KISS-1和BrMS1等,为治疗肿瘤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在诸多抗肿瘤制剂,如重组细胞因子/抗体、过继细胞疗法和治疗性疫苗以及小分子药物中,小分子化合物有着其独特的优势:(1)能够穿过细胞膜,影响细胞内靶点的表达和功能;(2)经化学修饰后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3)对生产/合成工艺、运输条件的要求较抗体等生物制剂宽松,因此售价也较为低廉;(4)在剂型和给药方式上的研究更为成熟。截止2016年7月,美国FDA一共批准了43个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大部分都具有较好的疗效。因此,研究针对小分子化合物影响肿瘤致死主因的侵袭和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
而小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目前,针对小分子药物的筛选主要是基于高通量芯片、质谱、虚拟计算等,需要专业的精密仪器,门槛高、耗费昂贵。
发明CN103627635B公开了一种用于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的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包括第一PDMS薄膜层、第二PDMS薄膜层和玻璃底层,第一PDMS薄膜层、第二PDMS薄膜层和玻璃底层依次不可逆键合成一整体结构,第一PDMS薄膜层上设有第一微阀和第二微阀;第二PDMS薄膜层上开设有第一细胞培养通道、第二细胞培养通道和第三细胞培养通道;第一微阀位于第一细胞培养通道与第二细胞培养通道连接处上部,第二微阀位于第二细胞培养通道与第三细胞培养通道连接处上部。该发明提供的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具有操作灵活、多功能的优点,但同时时间长,成本较高,制备复杂。
发明CN103911344B公开了一种细胞侵袭趋化模型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细胞培养;(2)下层基质胶配置;(3)maker1配置;(4)中间细胞层配置;(5)maker2配置;(6)上层基质胶配置。该发明所制备细胞侵袭趋化模型能够在克服重力的基础上直观得出细胞趋化和迁移的有力证据而且可以进行HE染色。但是该制备方法仍然较为复杂。
目前,体外有几种常用的研究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模型,例如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的跨膜检测等被广泛的用来研究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划痕法是研究细胞迁移的常规方法,是当细胞在培养介质上汇合形成一单层时,用移液枪头等在细胞上划出一道伤痕,然后观察细胞迁移情况。但是这种方法会造成细胞机械性的损伤,且精确性与每次照相的位置密切相关。Transwell小室的跨膜检测方法用来研究细胞侵袭的常规方法,是将基质胶等涂与上层小室,然后将细胞加入小室中然后计算侵袭的细胞数。这种方法在去除细胞的过程容易造成误差,且Transwell小室价格普遍较高。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快速、低成本,在普通实验室或中小企业也可以进行的检测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方法。本发明方法使用肿瘤细胞球检测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所述肿瘤细胞球制备简单,成本较低,且5天内即可取得结果,可用于筛选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小分子药物。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20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