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降解醛毒的类球红细菌菌株及其应用和动物饲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1889.3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35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袁洁;朱文优;何驦;林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宾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23K10/12;A23K10/18;A23L5/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11569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奇<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644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降解 类球红 细菌 菌株 及其 应用 动物 饲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降解醛毒的类球红细菌菌株及其应用和动物饲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一种高效降解糠醛毒素的类球红细菌菌株ZUV1,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604。所述的类球红细菌在降解糠醛类毒素中的应用。一种动物饲料的制备方法,将粉碎的植物秸秆进行酸化;将酸化的植物秸秆进行高温高压处理,所述植物秸秆调节pH值至中性后与所述类球红细菌菌株进行混合,进行厌氧发酵,得到动物饲料,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解糠醛类毒素,同时还能够大大增加粗蛋白、真蛋白和粗脂肪等营养组分的含量,提升了原料的饲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降解醛毒的类球红 细菌菌株及其应用和动物饲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种植水稻的大国,每年产生大量稻米秸秆,稻米秸秆中纤维含量 高、蛋白含量低,除一小部分用于喂养一般反刍动物外,大量秸秆被焚烧处 理,使用价值较低。而将稻米秸秆为了进一步加工成附加价值高的制品,需 要将其中的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进行剥离,进而降解成可以利用的物质。 但由于这些组分相互之间存在强的作用力,预处理往往在较为苛刻的条件下 进行,如高温、高压以及添加附加物质是常用的手段。这样的处理方法,尽 管有一定的效果,但常常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会对后续加工工艺(如发酵)以及制成的制品质量往往有负面作用。因此,如果要提高稻米秸 秆原料的附加价值,预处理后进行降毒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加工技术。
稻米秸秆原料在严苛的条件预处理后常常产生多种的有毒物质,如糠醛、 5-羟甲基糠醛(5-HMF)、乙酸、甲酚、苯酚等。对于这些毒性物质,目前常 用生物处理、物理与物化法的方法进行脱毒。其中生物法有酶法(过氧化物 酶、漆酶等)、酵母(如伊萨酵母属、毕赤酵母属等)、霉菌(曲霉属、暗 膜菌属等)、真菌(白腐菌)、细菌(丝状软腐菌、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 贪铜菌等)来对预处理后的物料进行降毒。
类球红细菌是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GeneralMicrobiological Culture Collection Center,CGMCC)的细菌,编号为1.2182。类 球红细菌是与丝状软腐菌、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和贪铜菌分类地位完全不同 的细菌,是一株典型的光合细菌,在污水处理的应用中为常见,同时研究发 现类球红细菌具有高效降解敌敌畏(2,2-而氯乙烯基二甲基磷酸酯)的特性, 并没有发现其他特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降解醛毒的类球红细菌及其 在工业中新应用,能够有效降解糠醛类毒素。
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了一种动物饲料的制备方法,使所述方法制备的饲 料具有降解糠醛类毒毒并提高营养成分,提升原料的饲用价值。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降解糠醛毒素的类球红细菌菌株ZUV1,保藏于中 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 14604。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类球红细菌菌株ZUV1在降解糠醛类毒素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糠醛类毒素包括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物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预处理的植物秸秆调节pH值至中性后与所述类球红细菌菌株ZUV1 进行混合,得到发酵料;
2)将所述步骤1)中的发酵料进行厌氧发酵,得到动物饲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1)发酵料中类球红细菌菌株ZUV1菌液的接种量为 8%~12%;所述类球红细菌菌株ZUV1菌液的菌体浓度优选为 108~109CFU/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宾学院,未经宜宾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18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