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均匀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1386.6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61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京妮;崔晶;孙旭阳;陈大为;陈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79/08;C08G7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均匀 聚酰亚胺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均匀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不均匀且凝胶粒子较多造成薄膜制备工艺难以控制和产品性能下降的问题。通过采用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由聚酰胺酸溶液经过过滤、脱泡、流延成膜、溶剂预烘、热拉伸以及热亚胺化制备得到,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胺酸溶液具有以下特征:(a)所用的聚酰胺酸溶液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分子量分布为1.2~1.5;(b)所用的聚酰胺酸溶液经过2μm玻纤滤膜过滤,将滤膜在显微镜下观察无异物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聚酰亚胺薄膜的工业生产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均匀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材料作为已经工业化生产的耐热性最好的工程塑料,同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耐低温性及突出的绝缘性能、耐溶剂性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电子微电子、机械化工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聚酰亚胺薄膜是现今需求量最大的聚酰亚胺产品之一,其优异的耐电晕性、耐辐射性、介电性能及尺寸稳定性使得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聚酰亚胺主链中大量的酰亚胺环及苯环结构,其分子链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使得聚酰亚胺分子链结构紧密,表现出难溶难熔的特性,成为聚酰亚胺大量生产加工的阻碍,影响了聚酰亚胺薄膜产品在更多应用领域的发展。为了避免溶解性的问题,聚酰亚胺薄膜的生产主要采用两步法,先合成聚酰胺酸溶液,再经过预烘过程和热亚胺化处理的流延法成膜工艺制备聚酰亚胺薄膜。
聚酰胺酸通常由二酐和二胺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于低温下反应制得。有专利报道通过多加或少加二酐单体或者采用含水溶剂水解掉一部分二酐的方法可调节相对分子质量,然而采用上述聚合方法制备聚酰胺酸溶液易存在溶液均一性差、分子量分布宽等弊端,严重影响制备聚酰亚胺薄膜的均匀性和加工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聚酰胺酸溶液不均一、分子量分布较宽导致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不均匀、工艺不稳定和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均匀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均匀,性能优异,加工过程容易稳定控制,且制品不易产生缺陷,能够获得高性能的聚酰亚胺产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均匀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由聚酰胺酸溶液经过过滤、脱泡、流延成膜、溶剂预烘、热拉伸以及热亚胺化制备得到,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胺酸溶液具有以下特征:(a)所用的聚酰胺酸溶液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分子量分布为1.2~1.5;(b)所用的聚酰胺酸溶液经过2μm玻纤滤膜过滤,将滤膜在显微镜下观察无异物。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制备方法优选包括以下步骤:
(1)聚酰胺酸溶液的制备:
(a)将二胺单体溶于有机溶剂中;
(b)连续向步骤(a)中获得的二胺溶液中加入二酐单体,反应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2)过滤、脱泡:将聚酰胺酸溶液经过过滤、脱泡后,得到聚酰亚胺流延成膜原液;
(3)流延成膜:采用流延成膜方法,将聚酰亚胺流延成膜原液通过刮刀控制厚度,在光滑钢带上流延得到聚酰胺酸湿膜;
(4)预烘处理:将步骤(3)得到的聚酰胺酸湿膜在惰性气氛下通过恒温热炉,经预烘处理,得到自支撑聚酰胺酸膜,预烘处理温度为50~150℃;
(5)热拉伸:步骤(4)得到的聚酰胺酸膜经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得到拉伸聚酰胺酸膜,拉伸温度为100~300℃;
(6)热亚胺化:将步骤(5)得到的拉伸聚酰胺酸膜经过热亚胺化,得到所述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热亚胺化温度为200~500℃。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b)中的反应时间优选为1~8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13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