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水泥发泡材料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5560.6 | 申请日: | 2017-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6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晨明;刘彬;罗赚;张文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海格利德机器人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5/38 | 分类号: | B28C5/38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智汇聚晨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409 | 代理人: | 张艳梅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水泥 发泡 材料 加工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泡材料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环保水泥发泡材料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发泡水泥是通过发泡机的发泡系统将发泡剂用机械方式充分发泡,并将泡沫与水泥浆均匀混合,然后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经自然养护所形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新型轻质保温材料。发泡水泥具有密度小、保温性能好、隔音耐火、抗震性能好、易于施工等优点,通常应用的领域为地面采暖保温层、屋面保温层、框架结构墙体填充层等。
发泡水泥是轻质水泥的后起之秀。它是在加气水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际上是一种物理发气的加气水泥,应说它是加气水泥的一个变种和特殊生产方式。它最初的发展,也是起源于对加气水泥的一种补充。由于加气水泥需要蒸压,无法现场施工,虽性能优异,但应用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于是大家又发明了发泡水泥。它的性能和气孔结构均接近于加气水泥,却不需蒸压,可十分方便的在任何建筑部位浇筑。
发泡水泥的最初应用是现浇轻砼,由于其便利性,以后又扩展到了发泡轻砼制品。发泡水泥在国内外的第一阶段应用,均是以降低砼体或其制品密度为出发点的。后来,随着它保暖优异性能的显现,它的应用逐渐向保暖功能发展。这是发泡水泥的第二应用阶段。在北欧北美高寒地区的一些国家,如瑞典、加拿大、芬兰等,发泡水泥已经成为仅次于加气水泥的第二大轻砼,在建筑保暖方面的应用占有很大的比例,被誉为“建筑保暖服”。近几年,发泡水泥的其它主要作用又陆续被大家发现,如它作为硬化后具备一定强度的低成本大体积流体回填材料、垃圾覆盖材料、地基处理材料、具备无以替代的优势。再如它作为轻质景观材料、装饰材料、天然浮石取代材料等,都是得天独厚、非它物所能的。发泡水泥的这些新功能、新用途的发现和应用,又将它推向了用途更广阔的第三应用阶段。目前,发泡水泥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过渡阶段仍将持续很长的时间。当发泡水泥完成这一过渡,完全进入第三阶段后,它的用途将是非常广泛的。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泡水泥现浇开始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回填及岩土工程回填开始应用,成为我国的第三大应用领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从国外引进了发泡水泥工程填充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开滦煤矿特大顶板冒落崆峒的浇筑回填。其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又将现浇发泡水泥应用于建筑补偿地基填充、引黄工程洞穿管回填等。2000年以后,发泡水泥在交通岩土工程方面开始应用。2003年,广东某路桥公司从日本引进了公路岩土工程回填技术,受到交通部的支持,在国内中江高速、京珠高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随后,他们又将这一回填技术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地下通道工程,2008年奥运会鸟巢周 边地下通道工程中成功应用,使现浇回填技术日益发展。2006年以后,我国以现浇为代表的发泡水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在建筑施工以及在家装过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各种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比如说保温效果、隔热效果、以及硬度、强度等,水泥发泡材料就是一种能够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的一种材料,其加工制造原理主要使将空气与发泡液混合后与水泥浆混合,待凝结后制成水泥发泡材料,空气与发泡液的混合程度直接决定制成的水泥发泡材料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传统的加工方法是将发泡液与水泥混合后在通过搅拌将空气融入,这种方法制成的发泡水泥空气的融入量比较少,而且也不均匀,虽然成本低,但是效率并不高,而且制成的产品质量又不是很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环保水泥发泡材料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环保水泥发泡材料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包括发泡剂搅拌室、混合室和控制器,所述发泡剂搅拌室下方设置有搅拌支撑、出料管及阀门,所述发泡剂搅拌室中间设置有搅拌主轴和搅拌叶片,所述发泡剂搅拌室上方设置有电机支撑、搅拌电机和发泡液进料斗,所述发泡剂搅拌室一侧设置有所述控制器、搅拌带轮、电机带轮及V带,所述出料管一侧设有所述混合室,所述混合室下方设置有混合电机、混合支撑、成品出料管和阀门,所述混合室中间及上方设置有混合搅拌主轴、搅拌棒和混合进料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海格利德机器人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佛山海格利德机器人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55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