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聚氨酯膜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951361.8 | 申请日: | 2017-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50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代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永利带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75/04 | 分类号: | C08L75/04;C08L83/04;C08J5/18;B65G15/3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曹莉 |
| 地址: | 20170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聚氨酯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食品行业输送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改性聚氨酯膜及其应用,特别是用其制成食品行业用表面低摩擦耐温型轻型输送带。本发明提供改性聚氨酯膜为低摩擦耐温型聚氨酯固化而成,所述低摩擦耐温型聚氨酯是用聚氨酯、硅橡胶和增容剂共混所得,其重量比为100:15~25:3~5。用本发明提供的改性聚氨酯膜为覆盖层制成的表面低摩擦耐温型轻型输送带,所述表面低摩擦耐温型轻型输送带以超低收缩聚酯织物为骨架,所述骨架与所述覆盖层用聚碳胶水底涂相粘结。采用硅橡胶改性聚氨酯,耐温性能大大提高,比常规TPU耐温性能提高30℃左右,能够满足面制食品烘箱前后的输送;可以使用在含有重油的食品输送中,不会由于织物收缩而导致输送带产生下翻现象,从而保证食物的平稳输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行业输送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改性聚氨酯膜及其应用,特别是用其制成食品行业用表面低摩擦耐温型轻型输送带。
背景技术
随着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作为流水线重要设备的输送带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行业用的轻型输送带是用无毒、无害材质加工而成,适用于运输食品类、食品原料等物质。
现在无毒食品输送带主要的材质是热塑性聚氨酯(TPU型),聚氨酯属于非烃类极性高分子材质,具有杰出的耐磨、耐油、高强度等优点,但聚氨酯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异氰酸酯基、羟基和脲基等强极性基团,使胶料的表面能相对较大,摩擦系数偏高,生热大,且耐热性差。在食品行业输送刚蒸好的饭团、包子等食物时,由于常规TPU表面摩擦系数高,输送的食物不能与输送带快速有效地分离,导致食物底板出现缺陷。另外,常规TPU一般使用温度在80度以下,而输送刚加工好的食物都要求TPU轻型输送带耐温在100℃左右。
因此,在满足TPU轻型输送带物理和机械等性能基础上,赋予TPU轻型输送带低摩擦和耐温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常规的方法是添加一定量的功能母粒,但此方法使用寿命有限,同时功能母粒存在析出现象,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输送带的表面低摩擦和耐温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品行业用表面低摩擦耐温型轻型输送带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技术效果,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改性聚氨酯膜为低摩擦耐温型聚氨酯固化而成,所述低摩擦耐温型聚氨酯是用聚氨酯、硅橡胶和增容剂共混所得,其重量比为100:15~25:3~5。硅橡胶具有表面能较低、耐热性较好的特点,将硅橡胶与聚氨酯共混改性,可以降低聚氨酯的摩擦阻力,提高聚氨酯的耐热性能。聚氨酯和硅橡胶两者性能互补,两者共混成热塑性弹性体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产物性能,但聚氨酯和硅橡胶表面能差异巨大,相容性差,需要添加特殊增容剂来改善其相容性。当增容剂比例太高,会使改性聚氨酯膜表面容易析出,使得制得的低摩擦耐温型TPU轻型输送带使用寿命降低;当增容剂比例太低时,增容剂起不了作用,会使得聚氨酯和硅橡胶两者的相容性不好。另外,当硅橡胶比例太高时,会使改性聚氨酯膜强度下降,耐油性能变差;当硅橡胶比例太低时,改性聚氨酯膜的低摩擦系数和耐温性能没有得到改善。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硅橡胶和增容剂重量比为100:20:5。这个比例下,在这个体系下的聚氨酯和硅橡胶相容性最好,制的改性聚氨酯轻型输送带的物理性能最好。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为聚碳酸酯型,邵氏硬度85A;硅橡胶为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增容剂为甲基硅油改性聚氨酯。
用上述改性聚氨酯膜为覆盖层制成的表面低摩擦耐温型轻型输送带,所述表面低摩擦耐温型轻型输送带以超低收缩聚酯织物为骨架,所述骨架与所述覆盖层用聚碳胶水底涂相粘结。
所述超低收缩聚酯织物的经向采用线密度为1000D低收缩聚酯活化丝,纬向采用直径为0.3mm的聚酯单丝,织物经向密度为44根/inch,织物纬向密度为42根/inch,织法采用2/2破斜纹。这种破斜纹组织织制的较厚重型织物,经密稍大于纬密,斜纹角度右斜约45度,此种特殊结构设计的织物不收缩、不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永利带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永利带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13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