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形缝的模板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0841.2 | 申请日: | 2017-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42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姜海峰;张雷;赵宗毅;李振东;冯冠龙;宋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3/00 | 分类号: | E04G13/00;E04B1/68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形缝 模板 装置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指一种变形缝的模板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变形缝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总称。根据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在施工过程中变形缝常见宽度为100mm,由于操作空间狭小,变形缝的模板的支拆存在很大困难,
现有的做法是,在一对模板之间填充泡沫板,但是泡沫板清除起来很困难,影响工期,而且泡沫板的支撑刚度难以保证,在浇筑时影响变形缝的结构尺寸。泡沫板的尺寸没法根据实际的变形缝的宽度要求而改变,不能适应不同变形缝宽度的支撑要求,无法周转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变形缝的模板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模板难以拆除且无法保证变形缝的质量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形缝的模板装置,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留设一定间距;
顶撑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且折叠式地可伸缩调节的支撑结构,通过伸缩调节使得所述支撑结构的宽度适配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间的间距,所述支撑结构的端部形成有贴设于所述第一模板的封边板;以及
长度可调节的一对限位杆,所述限位杆顶撑于所述封边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从而实现将所述支撑结构的端部顶紧固定于所述第一模板。
本发明变形缝的模板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首尾铰接的多个支撑单元,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间的夹角可调节,与一个支撑单元连接的两个支撑单元相互平行设置,位于所述支撑结构首部和尾部的支撑单元的端部形成有贴设于所述第一模板的所述封边板。
本发明变形缝的模板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单元为撑板,相邻的两个撑板之间通过合页铰接。
本发明变形缝的模板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杆包括:
螺杆;以及
螺合于所述螺杆端部的回顶帽,通过调节所述回顶帽和所述螺杆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所述限位杆的长度。
本发明变形缝的模板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封边板、且夹设于所述封边板和所述第一模板之间的防滑层。
本发明变形缝的模板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防滑层为海绵防滑层。
本发明变形缝的模板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包覆于所述撑板边缘的保护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变形缝的模板装置浇筑变形缝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相对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留设一定间距;
将支撑结构顶撑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伸缩调节使得所述支撑结构的宽度适配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间的间距,并将所述支撑结构端部的封边板贴设于所述第一模板;以及
将限位杆顶撑于所述封边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从而将所述支撑结构的端部顶紧固定于所述第一模板。
本发明变形缝的模板装置浇筑变形缝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提供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提供多个支撑单元,将所述多个支撑单元首尾铰接,从而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间的夹角可调节,与一个支撑单元连接的两个支撑单元相互平行设置,位于所述支撑结构首部和尾部的支撑单元的端部形成有贴设于所述第一模板的所述封边板。
本发明变形缝的模板装置浇筑变形缝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提供所述限位杆,包括:
提供螺杆;以及
提供螺合于所述螺杆端部的回顶帽;
在将所述支撑结构端部的封边板贴设于所述第一模板之后,将所述限位杆横向支撑于所述封边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并调节所述回顶帽和所述螺杆的相对位置,增大所述限位杆的长度,使得所述限位杆将所述封边板贴设于所述第一模板并顶紧固定。
本发明变形缝的模板装置及其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08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