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连接的混合波束赋形架构和编码器设计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47798.4 | 申请日: | 201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78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峰;张笛笛;肖宇;李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413 | 分类号: | H04B7/0413;H04B7/06;H04L25/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连接 波束 赋形 架构 编码器 设计 | ||
1.一种混合连接的混合波束赋形架构和通用于现有架构的混合波束赋形算法,该架构特征在于硬件消耗和实现复杂度介于全连接和部分连接架构之间,全连接架构和部分连接架构是其特殊形式,并且该架构具有更好的能量效率。该算法特征在于同时适用于上述三种架构,根据连续干扰消除的思想得到非约束的混合编码矩阵,通过约束和非约束编码之间的近似关系得到约束和非约束子阵列混合编码子矩阵之间的近似关系,通过对矩阵进行极分解获得次优的混合模拟和数字编码矩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架构具有灵活的设计自由度,具体包括:可以根据系统的业务需求,灵活的调节每个子阵列发送数据流的数目;其次,RF链路数目相同的情况下,混合连接架构需要的移相器的数目介于全连接和部分连接架构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混合连接架构对应的混合编码矩阵的特征,对混合编码矩阵进行分割,把编码矩阵最优化问题分解为多个编码子矩阵最优化问题,然后采用连续干扰消除的思想得到非约束的混合编码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非约束的混合编码矩阵和约束混合编码矩阵之间的近似关系,得到对于每个子阵列非约束混合编码矩阵和约束编码矩阵之间的近似关系,然后根据矩阵的极分解最终得到约束的编码矩阵。
5.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算法同样适用于全连接和部分连接的混合波束赋形架构。
6.一种适用于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混合连接的混合波束赋形装置,包括:
数字预编码模块,用于把系统发送的数据流映射到相应的RF链路;
模拟预编码模块,用于把流经RF链路的数据流映射到不同的天线阵元。
天线子阵列模块,用于发送射频端的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779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