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水下航行器的三自由度仿水翼推进机构及其运动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38769.1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44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赵亮;田时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H1/36 | 分类号: | B63H1/36;B63G8/08;B63C11/52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水下 航行 自由度 仿水翼 推进 机构 及其 运动学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用于水下航行器的三自由度仿水翼推进机构,其特征在于:由锥齿轮机构、翻转运动机构、仿生水翼(15)和固定底座四部分组成;所述固定底座包括第一伺服舵机固定件(4)和第二伺服舵机固定件(5);所述锥齿轮机构包括第一伺服舵机(1)、第一舵盘(16)、第一锥齿轮(8)、第一锥齿轮轴(7)、第一轴向限位螺钉(19)、第二伺服舵机(2)、第二舵盘(17)、第二锥齿轮(10)、第二锥齿轮轴(9)、第二轴向限位螺钉(20)、第三锥齿轮(12)、第三锥齿轮轴(11)、第三轴向限位螺钉(21)和中心支撑架(13);第一伺服舵机(1)通过第一伺服舵机固定件(4)安装在水下航行器上,第一伺服舵机(1)输出轴与第一舵盘(16)连接,第一舵盘(16)与第一锥齿轮轴(7)连接,第一锥齿轮(8)固定在第一锥齿轮轴(7)上,第一锥齿轮轴(7)右端穿过中心支撑架(13),使用第一轴向限位螺钉(19)限制中心支撑架(13)相对于第一锥齿轮轴(7)的轴向运动;第二伺服舵机(2)通过第二伺服舵机固定件(5)安装在水下航行器上,第二伺服舵机(2)输出轴与第二舵盘(17)连接,第二舵盘(17)与第二锥齿轮轴(9)连接,第二锥齿轮(10)固定在第二锥齿轮轴(9)上,第二锥齿轮轴(9)左端穿过中心支撑架(13),使用第二轴向限位螺钉(20)限制中心支撑架(13)相对于第二锥齿轮轴(9)的轴向运动;第三锥齿轮(12)固定在第三锥齿轮轴(11)上,第三锥齿轮轴(11)下端穿过中心支撑架(13),使用第三轴向限位螺钉(21)限制中心支撑架(13)相对于第三锥齿轮轴(11)的轴向运动;所述第一锥齿轮(8)、第二锥齿轮(10)、第三锥齿轮(12)的模数、齿数均相等,第一锥齿轮(8)与第三锥齿轮(12)垂直啮合,第二锥齿轮(10)与第三锥齿轮(12)垂直啮合;第三锥齿轮(12)初始安装位置为其中心轴线处于竖直平面;所述翻转运动机构包括第三伺服舵机(3)、第三舵盘(18)和水翼连接轴(14);第三伺服舵机(3)输出轴接第三舵盘(18),第三舵盘(18)与水翼连接轴(14)连接,水翼连接轴(14)与仿生水翼(15)连接;第三伺服舵机(3)通过伺服舵机连接件(6)与第二锥齿轮轴(9)上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下航行器的三自由度仿水翼推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水翼(15)边缘具有柔性。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水下航行器的三自由度仿水翼推进机构的运动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三自由度仿水翼推进机构进行运动学建模,抽象出数学模型,以分析指导机构的运动控制;
(a)锥齿轮机构建模;
在第一伺服舵机(1)、第二伺服舵机(2)的驱动下,第三锥齿轮(12)做空间定点转动;该定点转动分解为绕自身对称轴旋转的自转运动和绕第一伺服舵机(1)中心轴线旋转的周转运动,用自转角度θy和周转角度θp两个参数确定第三锥齿轮(12)的空间姿态,根据齿轮啮合关系以及刚体运动学知识,得到第一伺服舵机(1)、第二伺服舵机(2)的转动角度与第三锥齿轮(12)的姿态角的关系:
根据公式(1):
θ1=θp+θy,θ2=θy-θp (2)
式中,θ1为第一伺服舵机(1)的转动角度,θ2为第二伺服舵机(2)的转动角度,θy为第三锥齿轮(12)的自转角度,θp为第三锥齿轮(12)的周转角度;
(b)水翼运动学建模;
第三伺服舵机(3)与第三锥齿轮(12)连接在一起,具有相同的运动规律,第三伺服舵机(3)转角θ3直接控制仿生水翼(15)绕轴的横滚角θr,且有
θ3=θr (3)
式中,θ3为第三伺服舵机(3)转角,θr为仿生水翼(15)绕轴的横滚角;
综上,用θy、θp和θr三个角度确定仿生水翼(15)的空间姿态,描述仿生水翼(15)相对于惯性参考系的空间姿态的矩阵为:
已知水翼上一点在水翼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Bp,则该点在惯性参考系中的空间坐标为:
步骤二、建立机构的逆运动学,找到三维空间下的仿生水翼(15)翼尖运动轨迹坐标与机构关节空间下的第一伺服舵机(1)、第二伺服舵机(2)转角θ1、θ2之间的关系;
已知水翼上一点Bp=[R 0 0]T在惯性坐标系中的坐标Ep=[px py pz]T,则根据公式(4):
根据公式(5)求解描述仿生水翼(15)空间姿态角θy、θp:
根据公式(2)、公式(6),得到θ1、θ2与Ep=[px py pz]T关系:
步骤三、输入所需的仿生水翼(15)翼尖一点Bp=[R 0 0]T在惯性坐标系中的运动轨迹,在目标轨迹上取n个目标轨迹点,这些目标轨迹点在惯性坐标系中的坐标为Epi=[pixi piypiz]T,(i=1,2,3,...,n),通过公式(7)求解每一个目标轨迹点Epi所对应的第一伺服舵机(1)、第二伺服舵机(2)转角θi1、θi2;
步骤四、根据仿生水翼(15)翼尖处于不同位置时的水翼翼板迎水面积,确定仿生水翼(15)翼尖处于不同位置时的水翼横滚角θr,根据公式(3)求解第三伺服舵机(3)转角θ3;
步骤五、用步骤三、步骤四求解的机构关节空间下的关节角θ1、θ2和θ3数据直接控制角度输出的第一伺服舵机(1)、第二伺服舵机(2)和第三伺服舵机(3),使仿生水翼(15)完成目标运动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876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体附着物清理装置
- 下一篇:用于涂层的主应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