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减少伤害的地震逃生用床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38743.7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0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春江 |
主分类号: | A47C17/52 | 分类号: | A47C17/52;A47C19/00;A47C21/00;A62B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4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少 伤害 地震 逃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逃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减少伤害的地震逃生用床。
背景技术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地壳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至二十几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国家为了监测地震,花费了大量费用在一些地壳活动频繁处安装地震传感设备,例如汶川地震后,国家在四川省设置了大量的监测站点。随着建筑物越建越高,城市人群聚居在密集的建筑里,在地震发生时人们难以逃生,尤其在晚上人们都在休息时,地震突发将会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假如地震一旦发生,依靠国家监测再转告给人们肯定已经来不及,所以利用国家布置的监测设备与人门日常生活中的家具相结合,制造出智能地震逃生家具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有申请号201610068297.4的发明公开一种智能地震逃生床,主要包括床体、床板、立柱、盖板,其中,床体内部具有床腔,顶面开口;床板分为左床板和右床板,可翻转地设置于床体顶面开口处;立柱通过气路系统可升降地设置于床体顶部,顶部支撑所述盖板。本发明主要能够实现床板翻转和盖板升降两个动作。这种智能地震逃生床能方便的帮助人们在地震时逃生,逃生床内部提前放置水和食物和生氧设备,人们在封闭的床体内可以连续生存多日,等待救援人员的解救,并且向外发出求救信号;
该专利虽然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在使用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必要的减震功能,因为当地震发生时,床体可能会从一定高度的地方跌落,所要需要对其跌落的力度进行减震,从而减少内部人员的伤害程度;
2.缺乏必要的供氧装置,因为在埋于废墟之下时可能会导致空气不畅通,导致内部人员缺氧,所以需要给内部提高一定的氧气,从而提高等待救援的时间;
现有申请号201310292925.3的发明提供一种防震床,不仅具有普通床的高度、美观、舒适等功能;而且地震时具有极强抗撞击能力、压力、方便逃生。一种防震床,包括床头和床体,床体包括上床面、下床面、床前面、床后面、和两床帮,上床面及下床面的四角设有立柱,立柱为嵌套式可伸缩结构;上床面及下床面之间设有用于控制立柱收缩的收放结构;防震床还包括有防撞网,防撞网上端安装在上床面上,防撞网下端能够与设置在下床面上的挂钩连接为一体;
该发明专利解决了抗压强度等问题,可是在使用时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必要的生活必需品与救治药品存放区,在地震发生时不能提供等待救援必要的能量储备;
2.缺乏电量储存装置,不能给求救信号发射器及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照明设备等提供电量,以便增加生存的可能
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可减少伤害的地震逃生用床车辆灯具底座在无密封防护措施,容易进入液体或灰尘,形成水雾或积水,导致灯光模糊,光行错误,灯具照度降低,给行车带来隐患,同时还存在返修率高的问题。出现上述任何情况,还会造成更换部件总成的问题,产生不必要的成本。
于是,发明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的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可减少伤害的地震逃生用床,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减少伤害的地震逃生用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缺乏必要的减震功能,缺乏必要的供氧装置,缺乏必要的生活必需品与救治药品存放区,缺乏电量储存装置的问题。
本发明可减少伤害的地震逃生用床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春江,未经王春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87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