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基因玉米HiII-NGc-1的外源插入片段的右边界侧翼序列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30827.6 | 申请日: | 201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68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刘相国;刘洋;尹悦佳;郝东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王闯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基因 玉米 hiii ngc 插入 片段 边界 侧翼 序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基因玉米HiII‑NGc‑1外源插入片段的右边界侧翼序列、其应用、引物对、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所述右边界侧翼序列能够特异性地指示转基因玉米HiII‑NGc‑1,所述引物对、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基于所述右边界侧翼序列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待测样品是否为转基因玉米HiII‑NGc‑1,对提高转基因玉米HiII‑NGc‑1的鉴定效率、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与检测以及种质资源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基因玉米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转基因玉米HiII-NGc-1的外源插入片段的右边界侧翼序列。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步增加。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大,玉米螟在北方春玉米区发生偏重到大。2014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53亿亩,玉米螟发生面积为3.53亿亩次,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黄淮海地区。我国每年因虫害损失玉米3000万吨以上。由于虫害的严重性,使玉米品种的丰产性不能正常发挥,导致产量降低,农药使用量的逐渐增加,土壤残留严重等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
培育抗虫玉米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优的有效途径。这种途径已经提供了一种对抗选择性害虫的有效手段,并且表达杀虫毒素的转基因植物已经商业化了,使得农民减少应用化学杀虫剂。抗除草剂玉米可以大幅度降低防治杂草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降低劳动力投入,减少杂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培育抗虫抗除草剂玉米对能有效解决我省虫害严重的影响、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维持生态平衡。
转化事件是由外源基因在基因组插入位点的上下游侧翼区和外源基因构成的分子结构。通常,外源基因转入到植物体内可以得到多个转化事件,每个转化事件是独特的。不同转化事件受外源基因在染色质的结构或前后调节原件不同的影响。相同基因在不同转化事件中的分子、蛋白表达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独立转化事件对受体植物的影响都是不同的。每个转化事件由于插入植物基因组的位点不同而具有独特性,利用插入的异源DNA相邻的染色体DNA(“侧翼DNA”)的序列和插入的异源DNA的片段进行特异性PCR可有效区分转化事件。
cryNGc基因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抗虫基因,bar基因为抗除草剂基因。转基因玉米HiII-NGc-1是通过外源转化事件转入cryNGc和bar基因的转基因玉米,表现出稳定的世代遗传性、高抗虫性和优良的耐除草剂草铵膦强等性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将转基因玉米HiII-NGc-1与非转基因玉米或其他转基因玉米区分的方法对于评价所述转基因玉米的价值和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转基因玉米HiII-NGc-1的右边界侧翼序列,所述右边界侧翼序列为转基因玉米HiII-NGc-1所特有,能够特异性地鉴定所述转基因玉米。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右边界侧翼序列在检测转基因玉米HiII-NGc-1中的应用,所述应用基于所述右边界侧翼序列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待测样品是否为转基因玉米HiII-NGc-1。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根据前述右边界侧翼序列设计的PCR引物对,所述引物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待测样品是否为转基因玉米HiII-NGc-1。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CR检测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将前述引物和其他辅助检测试剂盒集成在一起,具有便于运输、可直接使用等优点。
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前述引物对或前述适合的使用方法,通过所述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待测样品是否为转基因玉米HiII-NGc-1。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转基因玉米HiII-NGc-1的外源插入片段的右边界侧翼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如SEQID NO:9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未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08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