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高吸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30017.0 | 申请日: | 201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74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洪锡全;裴小苏;周丕严;刘若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卫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30;B01D17/022;C02F1/28;C08F220/18;C08F222/14;C08F2/44 |
代理公司: | 厦门致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4 | 代理人: | 刘兆庆;邓贵琴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烯高吸 油性 树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高吸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在去离子中加入改性多孔石墨烯或改性多孔石墨烯抗菌组合物,超声波分散1‑24h,获得改性多孔石墨烯悬浮液;步骤2、在反应容器中去离子水、乳化剂后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加入丙烯酸酯类单体,获得稳定乳液;步骤3、改性多孔石墨烯悬浮液加入至步骤2的乳液中,继续搅拌乳化30‑60min,然后再加入化学交联剂、成孔剂,并继续搅拌10‑30min;步骤4、加热升温至40‑70℃,加入由引发剂反应2‑20h,获得多孔型高吸油性树脂凝胶;步骤5、将多孔型高吸油性树脂凝胶进行造粒后,于温度105‑180℃的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石墨烯高吸油性树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吸油性树脂的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石墨烯高吸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吸油性树脂(Super Oil-Absorbable Resin,简称SOAR),是一种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具有较高吸油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的总称。
高吸油性树脂是近年来开发的用于废油处理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兼有吸附和吸收作用的自溶胀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吸油倍率高,可吸收油品种类多,油水选择性高,压力条件下保油性好,不但可以替代传统吸油材料用于废油处理,而且适用于海上泄漏油的处理,回收水面浮油。
在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中,经常发生油类物质泄漏事件,据报道,每年全世界经河流或海上事故进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总量达到10Mt以上,对海洋的生态环境及其海洋生物圈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和污染。因此,如何处理海面石油污染已成为人类急待解决的课题。
然而,漂浮于大面积水体上的石油污染物很难用普通的化学或物理方法予以清除,同时,石油污染物在强烈的光照作用下逐渐被氧化生成一种棕褐色的胶冻物质,其中包括一些有毒的酚类化学物质,造成更严重的二次化学物质污染。同时,由于在水面油类污染物处理领域所用的高吸油性树脂功能比较单一,其对石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有限,大约为8-15倍,且吸收速率较慢。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清洁油污的问题,如厨房。厨房是食品安全的最后防线,保持厨具、地面、墙面无污渍,才能做出干净的饭菜。但是,在厨房的厨具、台面上经常出现油污的情况,其主要成分是植物油和动物油,这些油脂在高温下发生了氧化反应,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干净,将会和其他油污夹杂在一起,形成像油漆一样的粘性油垢,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油污越来越粘,使得后续的清洁更加困难,同时也愈发滋生大量的细菌、霉菌。由此可见,采用吸油材料及时擦拭、吸收厨房厨具或台面上的油污对于家庭生活卫生甚至家人的身心健康均是极其必要的。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抹布清洁、吸收厨房的油污,一方面,抹布对油污的吸收能力有限,导致要反复水洗后拧干再予擦拭,但即使这样反复擦拭,依然难以清洁干净,这是由于水洗后的湿抹布附有水分,而水与油不相容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擦拭了油污的抹布需要要清洗剂进行清洗,如肥皂、洗洁精等,导致清洁过程繁琐和耗时,这对于现在快节奏的上班族来说显得极其不便。
基于前述的原因,高吸油性树脂以及包含该高吸油性树脂的厨房清洁制品应时而生。但是,现有技术的高吸油性树脂、厨房清洁制品存在着亲油性差、吸油倍率低以及吸油速率慢的缺点,同时存在着功能单一的缺陷,如不具有抗菌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针对现有高吸油性树脂及包含该高吸油性树脂的厨房清洁制品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石墨烯高吸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现有高吸油性树脂中存在的着亲油性差、吸油倍率低、吸油速率慢以及不具有抗菌性能的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卫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卫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00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