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注塑用氯化聚氯乙烯混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929955.9 | 申请日: | 2017-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27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 发明(设计)人: | 孔秀丽;李兆华;王晶;张新华;张学明;肖恩琳;李长春;张强;许永森;贾小波;裴小静;王秀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7/24 | 分类号: | C08L27/24;C08L1/28;C08L51/04;C08L33/04;C08L23/06;C08L23/30;C08L23/28;C08L91/06;C08K13/02;C08K3/34;C08K3/22;C08K5/103;C08K5/58 |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3 | 代理人: | 张雯 |
| 地址: | 2554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塑 氯化 聚氯乙烯 混合物 | ||
一种注塑用氯化聚氯乙烯混合物,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该混合物包括氯化聚氯乙烯树脂100份、有机锡稳定剂0.5‑1.5份、沸石0.8‑2.5份、纤维素醚0.5‑2份、抗冲改性剂5‑15份、内润滑剂1‑5份、外润滑剂2‑5份和钛白粉1‑3份;液体有机锡、固体沸石和纤维素醚作为热稳定剂,三者协同作用使得氯化聚氯乙烯混合物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维卡软化温度达到112‑123℃,而且动态热稳定时间达到25‑42min,大大降低了氯化聚氯乙烯塑化的难度。
技术领域
一种注塑用氯化聚氯乙烯混合物,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氯化聚氯乙烯是聚氯乙烯(PVC)进一步氯化改性的产物,是一种新型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化工管道、供水管道以及管件生产。PVC树脂经过氯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结构上看,随氯化度的提高,分子链的不规整度提高,结晶的可能性更小,分子链的极性增大,分子链间作用力增强;从性能上看,氯化聚氯乙烯树脂的阻燃性、耐腐蚀性、耐热性等方面均优于PVC,尤其是其耐热性比PVC高20%-40%,制品的使用温度可比未增塑的PVC提高30-40℃。氯化聚氯乙烯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材料,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氯含量的提高,熔体粘度增大,在用于注塑加工管件、壳体制品时易出现分解、冲模不满或者表面粗糙的现象,加工困难,加工性能下降,大量使用润滑剂等液体组分会改善这种情况,但会大大降低制品的维卡软化温度,即耐热性,因此改善氯化聚氯乙烯树脂的加工性能并提高其热稳定性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注塑加工容易且热稳定性好的注塑用氯化聚氯乙烯混合物。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注塑用氯化聚氯乙烯混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氯化聚氯乙烯树脂 100份、有机锡稳定剂 0.5-1.5份、沸石0.8-2.5份、纤维素醚0.5-2份、抗冲改性剂5-15份、内润滑剂1-5份、外润滑剂2-5份和钛白粉1-3份。
有机锡稳定剂、沸石和纤维素醚协同作用,可以吸收氯化聚氯乙烯树脂分解产生的氯化氢,还可以与不稳定的氯原子发生反应,防止带色的大共轭键的形成,或是进行共轭双键的分子加成反应,稳定分子结构,同时也可以捕捉大分子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分解热分解中间物- 氢过氧化物,进一步防止聚合物的降解。同时,沸石的晶体结构是由硅(铝)氧四面体连成三维的格架,格架中有各种大小不同的空穴和通道,其含有Ca、Na、K、Ba、Sr、Al和Si等原子,其可以有效的吸收氯化聚氯乙烯降解产生的氯化氢,防止氯化氢存在导致树脂的进一步降解。
优选的,该注塑用氯化聚氯乙烯混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氯化聚氯乙烯树脂100份、有机锡稳定剂 0.5-1份、沸石0.8-2份、纤维素醚0.5-1.5份、抗冲改性剂8-10份、内润滑剂2-4份、外润滑剂2.5-4份和钛白粉1-2份。
所述氯化聚氯乙烯树脂为聚合度为500-730的聚氯乙烯树脂氯化制得,氯化聚氯乙烯树脂的氯含量为65-70%。
所述有机锡稳定剂为硫醇甲基锡、硫醇辛基锡或二者任意比例混合物。
所述的纤维素醚为甲基纤维素醚、羟乙基纤维素醚、羟丙基纤维素醚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比例。
所述抗冲改性剂为抗冲型MBS、抗冲型ACR和 CPE中一种或任意两者的任意比例混合物。
所述内润滑剂为甘油酯类、聚醇酯类或两者的任意比例混合物。内润滑剂主要在聚合物熔融后使聚合物分子之间摩擦力减少。
所述的外润滑剂为聚乙烯蜡、氧化聚乙烯蜡、微晶蜡或石蜡中两种或三种的任意比例混合物。外润滑剂主要在聚合物熔融前后使粒子聚合物之间和聚合物熔体与金属表面之间的相互摩擦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299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