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阿胶珠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18808.1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97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朱万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弘升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5/36 | 分类号: | A61K35/36;A61K35/6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12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阿胶珠 蛤粉 阿胶颗粒 除湿 制备 流水线生产 充分混合 均匀受热 灭菌干燥 生产效率 受热膨胀 不规则 受热 灭菌 阿胶 变软 不粘 水份 加热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阿胶珠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方法是将让阿胶块充分受热变软然后使之成为0.4—0.6mm的颗粒;然后除湿灭菌干燥至13%水份内;将除湿灭菌后的蛤粉与阿胶珠颗粒1:2的比例混合均匀,之后加热至90‑110℃,使阿胶颗粒与蛤粉充分混合均匀受热,阿胶颗粒受热膨胀后变成1.0‑1.5mm的珠,筛去不规则的阿胶珠与蛤粉,收得阿胶珠。本发明制得的阿胶珠颗粒较小、纯度更高、效果更好、口感更舒适,基本不粘蛤粉,同时全过程采用流水线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饮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中药饮片阿胶珠的制备工艺。
技术背景
传统工艺生产“阿胶珠”的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一部第176页规定,中药饮片“阿胶珠”的生产是取阿胶烘软,切成1cm左右的丁,用蛤粉烫成珠,内无糖心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本品呈类球形,表面棕黄色或灰白色,附有白色粉末,体轻、质酥、断面中空或多孔状,淡黄色至棕色,气微、味微甜,水份同药材不得过10.0%,总灰份同药材不得过4.0%。采用药典上的方法和技术生产出的阿胶珠存在以下缺陷:1、阿胶珠颗粒较大,粒径一般在6-7mm,由于阿胶珠粒径较大,所以粘在阿胶珠上的蛤粉偏多,阿胶珠的纯度自然会受到影响,人们服用时吸收效果较差。2、粘在阿胶珠上的蛤粉偏多,且颗粒较粗。人们在服用时会感觉到冲泡阿胶珠的容器内有很多深沉,服用时口感较差,致使人们对其接受程度受限。3、阿胶珠上的蛤粉较多,且颗粒较粗使得产品外形不美观、色泽差,不利于包装。4、传统阿胶珠基本是手工方法制作,每锅只能炒200-300g,生产不易上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号为:201210147945.7的发明专利就提出了一种阿胶珠及其制备方法,主要是有以下步骤:1)将蛤粉置于炒药机中加热至120—125℃,然后自然冷却至70—120℃备用;2)将阿胶块埋于炒热备用的蛤粉中5—10分钟,让阿胶块充分受热变软;3)将受热变软的阿胶块放置在机器上受力,形成网格状或带孔眼的阿胶块,然后将网格状或带孔眼的阿胶块放置于容器中让其自然冷却变硬,将变硬后的阿胶块放入制粒机内,转动制粒机,使网格状或带孔眼的阿胶块在机器内磨成颗粒;4)将蛤粉打细,加热至120—125℃,冷却至20—50℃备用;5)将冷却后的蛤粉与备用的阿胶颗粒按1:3-5的比例混合均匀,置于容器中备用;6)开启加热机,加热至70—100℃,将混合好的阿胶颗粒和蛤粉慢慢置于漏斗中,使阿胶珠颗粒和蛤粉充分混合均匀受热,阿胶珠颗粒受热膨胀后变成1.5-2mm的珠,筛去蛤粉,收得阿胶珠,完成阿胶珠的制备过程。
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发现,加热过程如果蛤粉过细时,蛤粉会在设备中成雾,从而逸出设备,整个车间弥漫粉尘,影响车间员工身体健康和环保;如果蛤粉过粗时会传热不均匀,造成阿胶块受热不足,影响阿胶块的品质。其次该生产工艺在加热阿胶块时是将阿胶块埋于蛤粉中,当蛤粉温度70—90℃时,由于温度过低不易软化阿胶块,当温度在110—120℃时温度过高易使阿胶块碳化,因此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十分严格,使得操作难度提高。同时采用将阿胶块埋于蛤粉中的操作都采用人工,虽然单次的产量提高了,但是还是不能实现流水式的批量生产,故生产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以上不足而提供一种颗粒较小、纯度更高、效果更好、口感更舒适,基本不粘蛤粉的阿胶珠,以及它的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阿胶珠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60目至70目的蛤粉置于炒药机中加热至100-110℃,然后投入适量的阿胶块,让阿胶块充分受热变软;
2)将受热变软的阿胶块与蛤粉分离后,投入至设备中,使之成为0.4—0.6mm的颗粒;
3)将蛤粉打细至至少120目,越细对阿胶珠的口感越好,当蛤粉目数小于120则会出现涩口,磕牙等不良口感,除湿灭菌干燥至13%水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弘升药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弘升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88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FPGA的光纤传感系统的集成型控制方法
- 下一篇: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