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梯防扒轿门锁门刀装置及电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12400.3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2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杨宝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宝金 |
主分类号: | B66B13/12 | 分类号: | B66B13/12;B66B1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310007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轿门 锁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梯防扒轿门锁门刀装置,刀臂组件包括可变形的平行四边形机构,随着轿厢运动到层站时能够伸入到层门上设置的两个层门球之间,相互扩张时能够带动两个层门球旋转;门刀滑块能够在门刀背板上水平滑动;锁钩组件转动设置于门刀背板上能够钩挂在轿厢门机上以锁定轿厢门;联动解锁组件包括滑块连杆、刀臂连杆和锁钩连杆;通过门刀滑块、联动解锁组件、锁钩组件连接在门刀背板上的结构,配合层门球抵靠实现锁钩解锁以打开电梯门;当轿厢处于层站时,能够在轿厢内或轿厢外将电梯门扒开,当轿厢处于非层站时,无法将电梯门扒开,即使电梯马达意外启动也无法将电梯门打开。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电梯防扒轿门锁门刀装置。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电梯防扒轿门锁门刀装置的电梯。
背景技术
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加,人们对于电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电梯运行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目前电梯事故中因门系统故障及维护操作不当所占比例相当高,因此电梯门系统的安全问题成为了整个电梯行业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电梯门包括轿厢上的轿厢门机和每个楼层设置的层门,层门与轿厢门机之间通过门刀、层门锁的联动,实现同步打开与关闭。
在新修订的国标中规定,当轿厢处于层站时,能够在轿厢内用不超过300N的力将轿厢门扒开,或者在轿厢外用三角钥匙开锁或通过轿门使层门开锁后用不超过300N的力扒开,在电梯非正常工作时可人工将其打开。电梯门应具有防扒功能,而当轿厢处于非层站时,轿厢内的人无法将轿厢门扒开,并且在电梯马达意外通电的情况下也无法打开轿厢门,避免在非层站时电梯打开使乘客发生意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防扒轿门锁门刀装置,当轿厢处于层站时,能够在轿厢内或轿厢外将电梯门扒开,当轿厢处于非层站时,无论在轿厢内、外均无法将电梯门扒开,并且即使电梯马达意外启动也无法将电梯门打开,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电梯防扒轿门锁门刀装置,包括:
门刀背板,固定于轿厢门机上;其上开设传动过孔和联动过孔,所述传动过孔为弧形的弯孔;
刀臂组件,包括相互转动连接构成可变形的平行四边形机构的第一刀臂、第二刀臂、刀臂上连杆和刀臂下连杆;所述刀臂上连杆和所述刀臂下连杆的中部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门刀背板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一刀臂和所述第二刀臂呈竖直设置,随着轿厢运动到层站时能够伸入到层门上设置的两个层门球之间;两个所述层门球的连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刀臂和所述第二刀臂张开时能够挤压所述层门球、使两个所述层门球之间的连杆旋转;
门刀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门刀背板的第二侧面,能够在所述门刀背板上水平滑动;
锁钩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门刀背板上;包括伸出于所述门刀背板的锁钩,所述锁钩能够钩挂在轿厢门机上以锁定轿厢门;
联动解锁组件,设置于所述门刀背板的第二侧面一侧;包括共同铰接于联动销轴上的滑块连杆、刀臂连杆和锁钩连杆;所述滑块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门刀滑块,所述第二刀臂上设置能够穿过所述传动过孔传动销,所述刀臂连杆另一端铰接于所述传动销,所述锁钩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锁钩组件;所述联动销轴插入所述联动过孔,所述联动过孔的横向宽度尺寸大于所述联动销轴,由所述联动过孔限定所述联动销轴的运动范围,所述联动销轴能够与所述联动过孔的不同侧沿单独接触。
可选地,所述联动销轴伸入所述联动过孔的部分套装轴承,由轴承与所述联动过孔接触。
可选地,所述门刀滑块上凸出设置皮带销,轿厢门机上设置的同步带通过所述皮带销带动所述门刀滑块往复运动。
可选地,还包括铰接于所述门刀背板上的滑块限位件;所述滑块限位件的一端伸出所述门刀背板形成限位触发端;另一端为限位柱,所述限位柱顶靠在所述门刀滑块上凹陷设置的卡槽中,以将所述门刀滑块限位在张刀状态;所述滑块限位件的中部设置连接销,所述连接销与所述门刀滑块之间连接限位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宝金,未经杨宝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24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