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处理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910594.3 | 申请日: | 2017-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2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 发明(设计)人: | 王维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悠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5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处理 絮凝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材料,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絮凝剂:有时又称为混凝剂,可作为强化固液分离的手段,用于初沉池、二沉池、浮选池及三级处理或深度处理等工艺环节。助凝剂:辅助絮凝剂发挥作用,加强混凝效果。调理剂:又称为脱水剂,用于对脱水前剩余污泥的调理,其品种包括上述的部分絮凝剂和助凝剂。破乳剂:有时也称脱稳剂,主要用于对含有乳化油的含油废水气浮前的预处理,其品种包括上述的部分絮凝剂和助凝剂。消泡剂:主要用于消除曝气或搅拌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泡沫。pH调整剂:用于将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pH值调整为中性。氧化还原剂:用于含有氧化性物质或还原性物质的工业废水的处理。消毒剂:用于在废水处理后排放或回用前的消毒处理。
絮凝技术由于其适应性强、可去除乳化油和溶解油以及部分难以生化降解的复杂高分子有机物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含油废水的处理。常用的絮凝剂主要有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和复合絮凝剂三大类。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中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较低分子量无机絮凝剂处理效果好,价格低且用量少,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
污水和有机废水的处理:本产品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均呈现阳电性,这样对污水中悬浮颗粒带阴电荷的污水进行絮凝沉淀,澄清是极为有效的,如酒精厂废水,啤酒厂废水,味精厂废水,制糖厂废水,肉食品厂废水,饮料厂废水,纺织印染厂的废水等,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要比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非离子聚丙烯酰胺或无机盐效果要高数倍或数十倍,因为这类废水普遍带有阴电荷。
聚合硫酸铁形态性状是淡黄色无定型粉状固体,极易溶于水,10%(重量)的水溶液为红棕色透明溶液,吸湿性。聚合硫酸铁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各种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污泥脱水等的净化处理。
从理论上说,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的两种物质都可以相对地成为氧化剂或还原剂,但在废水处理实践中能够使用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对废水中希望去除的污染物质有良好的氧化或还原作用,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应当无害以避免二次污染,价格便宜、来源可靠,能在常温下快速反应、不需要加热,⑤反应时所需的pH值最好在中性,不能太高或太低。
工业废水通常采用物理—生化的二级处理工艺,以使水质达到排放标准。然而,由于造纸工业废水普遍缺磷,导致生化段工艺中微生物营养失衡,工业上虽经过投加磷酸盐或工业磷酸等药品补充磷营养。
但新型水处理药剂处理存在诸多问题:普通工业磷酸盐易与废水中的钙盐形成羟基磷灰石沉淀,造成磷营养固化问题,微生物无法吸收,且由于污泥中无机成分增多,污泥沉降性差,影响曝气池处理水质;普通磷酸盐用量大,工人劳动强度较高,并由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吸收率不高,出水TP存在超标现象;冬天温度低,磷酸盐易结冰,现场操作条件比较恶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絮凝剂的制备方法,解决现有污水处理絮凝剂阻垢率低、腐蚀率高、杀菌效果差和投药周期短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絮凝剂的制备方法,步骤为:
第一步:按照组份的质量份数配比称取超纯水100份、淀粉0.5-1.5份、甲基苯并三氮唑0.5-4.5份、无水氯化锌4-8份、APES10-30份、异丙醇30-50份、衣康酸10-30份、聚天冬氨酸20-40份、羟基亚乙基二膦酸1-20份、烯丙基醚15-25份、活性炭10-30份、硬脂酸25-35份、盐酸13-17份、苯并三氮唑1-5份、葡萄糖2-6份;
第二步:将活性炭、硬脂酸、葡萄糖和淀粉放在75-85℃恒温干燥箱中烘干40-60min,烘干后与超纯水、甲基苯并三氮唑、无水氯化锌、APES和异丙醇投入带有温度计、加热装置、回流冷凝器和搅拌器的反应釜中,升温至45-55℃,开动搅拌器搅拌60-80min,搅拌速度160-200 r/min;
第三步:用滴液漏斗逐滴滴加聚天冬氨酸,升温至85-95℃,加入衣康酸、羟基亚乙基二膦酸和烯丙基醚,恒温回流1.5-2.5h;
第四步:用盐酸调节pH在3-5,升温至160-180℃,加入剩余原料,调节搅拌速度为350-450r/min,继续回流2-3h后静置冷却至25-35℃出料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悠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悠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05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