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无钥匙控制认证方法、用户终端、车载装置及服务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909168.8 | 申请日: | 2017-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6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 发明(设计)人: | 杨贤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9/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江婷 |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终端 认证信息 对端 用户身份密钥 用户识别信息 安全芯片 车载装置 身份认证 无钥匙 智能卡 服务器 存储 汽车 控制请求 认证过程 身份密钥 用户体验 智能钥匙 认证 车门锁 再利用 专用的 截取 车门 发送 传输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无钥匙控制认证方法、用户终端、车载装置及服务器,通过用户终端向对端发送包括用户识别信息的车门锁控制请求,然后接收对端利用该用户识别信息对应的用户身份密钥所生成的第一认证信息后,再利用存储于智能卡之安全芯片中的与用户识别信息所对应的用户身份密钥对第一认证信息进行处理生成第二认证信息,并将第二认证信息发给对端进行身份认证,使得对端根据第二认证信息进行身份认证的结果对车门进行相应的控制。采用用户终端代替汽车标配专用的智能钥匙,且用户身份密钥存储于用户终端智能卡的安全芯片中且认证过程中用户身份密钥并不会在用户终端与对端之间传输,避免身份密钥被截取可提升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无钥匙控制认证方法、用户终端、车载装置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往往采用了基于低频感应和射频通讯技术相结合的智能钥匙,用户在打开车门时无需使用机械钥匙,也无需特意掏出购车时标配的智能钥匙,当用户随身携带智能钥匙靠近车载装置的有效低频检测距离时,车载装置感应到智能钥匙,车载装置会通过射频自动识别和匹配智能钥匙的身份ID,成功配对之后汽车车门开启,用户甚至无需使用钥匙,只要按下车内按键或拧动导板即可使发动机点火。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在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智能钥匙和车辆车载装置之间的信息传输存在安全隐患。现有智能钥匙与车载装置在信息交互匹配时,需要将智能钥匙的ID发给车载装置,而二者之间的射频信号可被附近的其他设备接收并加以利用,如钥匙被复制等。即使在交换和匹配ID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了加密处理,第三方仍然可采用重放攻击并加以利用,导致车辆容被他人打开,从而给车上财物或车辆本身造成被盗损失。
2、由于免去了用户掏钥匙的麻烦,有时车主会将专配的智能钥匙遗忘在家里、办公室等场所,往往走到车边才发现智能钥匙忘带了,开不了锁,导致用户体验的满意度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无钥匙控制认证方法、用户终端、车载装置及服务器,以解决现有汽车无钥匙进入系统存在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满意度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无钥匙控制认证方法,包括:
用户终端向对端发送包括用户识别信息的车门锁控制请求;
所述用户终端接收所述对端利用所述用户识别信息对应的用户身份密钥所生成的第一认证信息;
所述用户终端利用存储于智能卡之安全芯片中的与所述用户识别信息所对应的用户身份密钥对所述第一认证信息进行处理生成第二认证信息,并将所述第二认证信息发给所述对端进行身份认证。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终端向对端发送包括用户识别信息的车门锁控制请求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终端向系统管理服务器发送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包括所述用户识别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识别信息关联的车辆识别信息;
接收所述系统管理服务器为所述用户识别信息生成的用户身份密钥并存储于所述安全芯片中。
进一步地,所述对端包括车辆,所述智能卡包括用于与所述车辆建立第一近距离通信连接的第一近距离通信模块;
所述用户终端向所述车辆发送包括用户识别信息的车门锁控制请求包括:
所述智能卡接收所述车辆通过所述第一近距离通信模块发送的用户识别信息读取请求,根据所述用户识别信息读取请求通过所述第一近距离通信向所述车辆发送包括所述用户识别信息的车门锁控制请求;
所述用户终端接收所述对端发送的所述第一认证信息包括:
所述智能卡通过所述第一近距离通信连接接收所述第一认证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091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