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桥梁用800MPa级耐候钢配套焊条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08866.6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07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何秀;韦性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西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5/365 | 分类号: | B23K35/365;B23K35/4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袁辰亮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桥梁 800 mpa 级耐候钢 配套 焊条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梁用800MPa级耐候钢配套焊条及其生产方法,其中焊条主要由H08GX焊芯和裹覆于焊芯表面的药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皮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大理石:20.0~35.0%、萤石:25.0~40.0%、金红石:4.0~9.0%、钼铁:1.8~2.5%、金属铬:1.8~2.5%、硅微粉:3.0~8.0%、硅铁:2.0~4.0%、镍粉:4.0~6.0%、纯碱:0.4~0.8%、CMC:0.4~0.8%、电解锰:5.2~6.2%、还原铁粉:8.0%~11.0%、钛铁:1.5~3.0%、铜粉:0.6~1.0%。本发明不仅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且具有良好的塑韧性。对焊条中各成份合理匹配对改善焊接组织和焊缝的机械性能起到了良好作用,得到优良的焊缝金属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桥梁用800MPa级耐候钢配套焊条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环境因素对耐候钢表面腐蚀产物的影响,并阐明了耐候钢抗大气腐蚀机理。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很多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低成本、高强度、耐蚀性能更高的新型高性能耐候钢的开发,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国开发耐候钢种的主要特点是:钢中不含Ni和Cr,以添加Cu或P、或Cu和P为主,同时结合我国富有的V、Ti、Nb、Al和Re资源。
过去,桥梁用钢的耐蚀性因素,并非是最优先考量的因素。因为追求大跨度,高强度、低屈强比、低温韧性和可焊性以及厚板均一性,是获得应用的必要条件。耐候钢的经济性、桥梁美学和抗疲劳性能近年来才日渐受到应有的重视。腐蚀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导致自然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其中基础设施腐蚀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在发达国家,耐候钢已逐渐当作一种普通钢种被广泛使用,应用体系已日趋完善。扩大耐候钢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高性能钢(High Performance Steel,HPS)已成为国际钢铁材料研究的热点,我国是桥梁工程大国,耐候桥梁钢虽然在我国已经有所应用,800MPa级的高强度耐候钢板还没有得到大量应用,但是这是发展的一种趋势。
现有市场上桥梁用800MPa级耐候钢配套焊条,一方面从国外引进成本高、周期长,另一方面焊条施焊时不同程度存在电弧稳定性差,电弧吹力小,焊接飞溅大,焊道窄,焊缝成形较差,脱渣性能不好,耐大气腐蚀系数低等弊病。且很难使焊接工艺性能和机械性能同时达到最佳。本焊条的发明解决了以上难点,不仅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桥梁用800MPa级耐候钢配套焊条及其生产方法。该焊条配套用于焊接800MPa级桥梁耐候钢,焊接时电弧稳定、飞溅少、脱渣性好、全位置操作性好、焊缝成形美观,具有极低的S、P杂质含量,焊态及热处理态均具有优良的低温冲击韧性,扩散氢含量低,抗裂性优异,耐大气腐蚀系数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桥梁用800MPa级耐候钢配套焊条,主要由H08GX焊芯和裹覆于焊芯表面的药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皮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大理石:20.0~35.0%、萤石:25.0~40.0%、金红石:4.0~9.0%、钼铁:1.8~2.5%、金属铬:1.8~2.5%、硅微粉:3.0~8.0%、硅铁:2.0~4.0%、镍粉:4.0~6.0%、纯碱:0.4~0.8%、CMC:0.4~0.8%、电解锰:5.2~6.2%、还原铁粉:8.0%~11.0%、钛铁:1.5~3.0%、铜粉:0.6~1.0%。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药皮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大理石:29.4%、萤石:30%、金红石:7%、钼铁:2.0%、金属铬:2.0%、硅微粉:5.0%、硅铁:4.0%、镍粉:4.2%、纯碱:0.5%、CMC:0.6%、电解锰:5.2%、还原铁粉:8.0%、钛铁:1.5%、铜粉: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西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西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088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