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收集鱼粪用鱼缸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08552.6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43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胡莉萍;黄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希望六和饲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集 鱼粪用 鱼缸 | ||
本发明涉及渔业检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收集鱼粪用鱼缸,一种收集鱼粪用鱼缸,包括鱼缸本体,鱼缸本体包括相互贴合的左部与右部;鱼缸内设置有可向左部和右部的结合处靠拢的隔断机构,隔断机构分为依次向左部和右部结合处靠拢的右隔断部和左隔断部,两者分别位于左部和右部内。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两个运动的隔板将鱼和鱼粪缓慢的分隔开来,不需要使鱼与养殖环境分离,且运动过程较为温和,不会对于产生刺激。两个运动机构分别依次移动,保证了最小程度因为设备运动产生的震动造成对鱼的影响,收取鱼粪更为简单,且可以根据需要及时收取。通过将鱼粪分隔到小空间内,也更方便进行鱼粪收集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渔业检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收集鱼粪用鱼缸。
背景技术
目前,通过全收粪法检测动物对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从而进一步了解动物的消化率,指导动物饲料配方的精准配置已成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重点工作之一。由于水产动物特殊性,粪便收集工作比较困难,目前常见方法有3种,后肠挤压法、虹吸法和积粪装置法。其中,后肠挤压法可以避免营养物质在水内流失,但频繁捕捉实验鱼会对鱼类造成应激反应, 采集的粪样不能完全代表自然状况下排出的粪便;虹吸法可以及时从水体中收集实验鱼排出的粪便, 降低营养物质在水体中的溶失, 使测得的消化率值更接近真实值,但这种方法最为耗时耗力;积粪装置法能够及时吸出粪便,防止营养物质溶失,更加真实地评价消化率,但是总的来说操作较为烦琐,或者会对实验动物产生伤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发明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收集鱼粪用鱼缸。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收集鱼粪用鱼缸,包括鱼缸本体,所述鱼缸本体包括相互贴合的左部1与右部2;鱼缸内设置有可向左部1和右部2的结合处靠拢的隔断机构,隔断机构分为依次向所述左部1和右部2结合处靠拢的右隔断部4和左隔断部3,两者分别位于左部1和右部2内;左隔断部3和右隔断部4的前后两侧与左部1和右部2的内壁贴合;
所述左隔断部3包括相邻的隔断板一310及隔断板二320,隔断板一310和隔断板二320相贴合成为挡水板;所述右隔断部4为栅格结构,所述右部2下部设置排水口5;所述右隔断部4通过驱动机构6驱动所述左隔断部3。
所述排水口5外侧设置水阀,水阀外侧依次连接粪便收集盒与水泵;粪便收集盒上设置进水口与出水口,出水口与水泵连接,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设置滤网。
所述左隔断部3的右侧设置底角刮板7,底角刮板7包括两个分别与所述左部1前后内侧面贴合的三角体板,所述右隔断部4上与所述底角刮板7对应设置开口71。
优选为,所述右隔断部4包括有防止鱼类穿过的栅格板401,栅格板401底部朝向所述左部1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铲粪板402,铲粪板402水平设置在所述栅格板401的底部,栅格板401顶部与所述驱动机构6连接。
栅格板401的通过栅格的阻挡,将位于右部2的鱼推挤到左部1内。
优选为,所述隔断板一310位于所述隔断板二320的右侧,所述隔断板一310为一门形框架,其左侧设置凸台311,凸台311与隔断板一310通过若干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隔断板一310底部设置刮粪机构330;
所述隔断板二320为中部留有通孔321的封闭板体,通孔321与所述凸台311相对应;当隔断板一310与隔断板二320相贴合时,凸台311塞入通孔321中,且凸台311的外表面与通孔321的内表面贴合,起到阻挡水流的作用。
所述隔断板一310与隔断板二320顶部均与所述驱动机构6连接。
优选为,所述刮粪机构330包括上挡板331与下刮板332,上挡板331的底部与下刮板332的顶部铰接,其铰接处设置有扭簧,下刮板332底部两侧与所述隔断板一310的底部铰接,隔断板一310的两侧壁上竖直设置槽孔333,所述上挡板331两侧通过短杆限位在槽孔333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希望六和饲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希望六和饲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085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