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铁式微型扬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98633.2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3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魏少林;谢守华;陈维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H04R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 11410 | 代理人: | 石宝忠 |
地址: | 5108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式微 扬声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铁式微型扬声器,包括扬声器本体和盖体,其中,所述盖体包括:盖板和侧壁,所述盖体通过所述侧壁扣合在所述扬声器本体上,并且在所述扬声器本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形成空腔;导通件,所述导通件设置在所述盖体上,使得空腔与外部空间连通。本发明提供的动铁式微型扬声器具有较高的电声效率,并且盖体能够对内部的扬声器本体进行良好的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动铁式微型扬声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微型扬声器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传统的电动式微型扬声器,其发声原理是当音频电流通过悬挂于固定磁场中的音圈时,音圈受力而运动,从而激发音膜振动发声。这种扬声器必需有一磁路提供力源,而正是这一磁路的大小和重量限制了此类扬声器的进一步微型化。其二是压电型的扬声器,其发声原理是当音频电流通过压电振子,压电振子由于逆压电效应而振动进而激发音膜振动发声。由于压电材料物理性能的限制目前公知的压电型微型扬声器还没有达到可以与电动式微型扬声器相匹敌的性能。其三是电磁式微型扬声器:其发声原理是当音频电流作为激磁电流通过音圈时电枢中的动态磁通就会与气隙中静态磁通相互作用从而使得电枢受力运动,电枢通过驱动杆激发音膜振动发声。电磁式微型扬声器的机电转换效率远比电动式微型扬声器的机电转换效率高,特别是在微型空间里,电动式微型扬声器的可利用能量密度比电磁式微型扬声器的能量密度低一个数量级。因此电磁式微型扬声器在微型扬声器领域的前景不可忽视。然而电磁式微型扬声器与电动式扬声器相比制作困难、生产困难,并且具有高非线性,容易导致失真的缺点。
公开号为CN 105282666 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动铁式微型扬声器。现有技术中的动铁式微型扬声器由于扬声器的尺寸较小,因此直接面对自由空间时音膜与空气的耦合度较差,从而造成电声效率较低。此外,当动铁式扬声器直接面对自由空间时,由于缺乏防护措施,导致扬声器容易受到灰尘的影响,或者容易受到外力的损伤。
出于防尘、防撞、美观或者提升电声效率的目的,通常会为扬声器设置一个盖体,该盖体覆盖在扬声器的音膜外部,从而达到所需的目的。
图7a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用于动铁式微型扬声器的盖体700的立体图,图7b示出了将盖体700安装到扬声器本体之后的立体图。
在图7a中,盖体700具有格栅型表面,其可以扣合在所示的扬声器本体上,从而起到防尘、保护扬声器、美观等作用。
但是,现有技术中用于扬声器的盖体仅仅起到一定的物理保护作用,没有把音膜前面的空气腔体作为一个声学元件来处理,从而没有考虑使用此空气腔体与音膜耦合的更好而得以在此方面提高电声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铁式微型扬声器,扬声器的音膜能够得到良好的防护,并且能够与空气产生良好的耦合,从而提升了电声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铁式微型扬声器,包括扬声器本体和盖体,所述扬声器本体包括:盆架;音膜,安装至盆架的顶表面;至少一个致动器,连接至所述盆架,所述致动器包括:振动机构,用于基于音频电压或电流信号产生振动;以及振动传递机构,连接所述振动机构和所述音膜,以将所述振动机构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音膜;其中所述振动机构包括电枢、音圈和磁罩;所述音圈围绕所述电枢而设置;所述磁罩连接至所述盆架,所述磁罩的彼此平行的上壁和下壁的内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电枢的第一末端连接至所述磁罩,所述电枢的第二末端连接至所述振动传递机构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使得当音频电压或电流信号通过所述音圈时,所述电枢被动态磁化并在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的磁场中产生作用力,所述电枢在所述作用力下产生振动;所述盖体包括:盖板和侧壁,所述盖体通过所述侧壁扣合在所述扬声器本体上,并且在所述扬声器本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形成空腔;导通件,所述导通件设置在所述盖体上,使得空腔与外部空间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磁罩为矩形且包括所述上壁、所述下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上壁的外侧连接至所述盆架的底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86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