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98392.1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78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三兵;代康伟;黄颖华;刘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G06F8/41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代码 覆盖率 测试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设备 | ||
本申请提出一种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其中,上述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方法包括:将被测软件与所述被测软件控制的被控对象模型分别进行编译,组成所述被测软件和所述被控对象模型的闭环虚拟集成环境;对所述闭环虚拟集成环境进行编译生成测试所述代码覆盖率的集成工程;将所述测试用例导入到所述集成工程中进行自动化测试,按照所述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的生成风格生成所述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根据所述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确定所述测试用例对所述被测软件的功能的覆盖情况,根据所述覆盖情况调整所述测试用例。本申请可以实现对被测软件的代码覆盖率进行测试,为完善和补充测试用例提供帮助,快速提升测试质量。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整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控制软件集成测试作为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有效发现被测软件中的接口和策略问题,有效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传统的软件测试无法对测试用例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测试工作的优劣无法得到评估,测试工作者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代码覆盖率是反映测试用例对被测软件覆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测试工作进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是对测试工作进行量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其覆盖内容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路径覆盖、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和修正条件/判断覆盖(Modified Condition/DecisionCoverage;以下简称:MC/DC)等。
但是,现有相关技术中,并未提供用于代码覆盖率的测试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方法,以实现对被测软件的代码覆盖率进行测试,为完善和补充测试用例提供帮助,快速提升测试质量。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代码覆盖率的测试装置。
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
本申请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方法,包括:将被测软件与所述被测软件控制的被控对象模型分别进行编译,并将所述被测软件与所述被控对象模型的输入输出接口进行关联,组成所述被测软件和所述被控对象模型的闭环虚拟集成环境;根据所述被测软件的测试出口准则,配置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的生成风格,以及对所述闭环虚拟集成环境进行编译生成测试所述代码覆盖率的集成工程;根据所述被测软件的测试需求编写测试用例,将所述测试用例导入到所述集成工程中进行自动化测试,按照所述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的生成风格生成所述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根据所述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确定所述测试用例对所述被测软件的功能的覆盖情况,根据所述覆盖情况调整所述测试用例。
本申请实施例的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方法中,将被测软件与上述被测软件控制的被控对象模型分别进行编译,并将上述被测软件与上述被控对象模型的输入输出接口进行关联,组成上述被测软件和上述被控对象模型的闭环虚拟集成环境,根据上述被测软件的测试出口准则,配置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的生成风格,以及对上述闭环虚拟集成环境进行编译生成测试上述代码覆盖率的集成工程,然后根据上述被测软件的测试需求编写测试用例,将上述测试用例导入到上述集成工程中进行自动化测试,按照上述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的生成风格生成上述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最后根据上述代码覆盖率的测试报告确定上述测试用例对上述被测软件的功能的覆盖情况,根据上述覆盖情况调整上述测试用例,从而可以实现对被测软件的代码覆盖率进行测试,为完善和补充测试用例提供帮助,快速提升测试质量,并且将被测软件与被控对象模型进行虚拟化集成,测试平台和测试环境的复用性较好,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测试人员可以共用测试平台,在软件开发前期就可以对被测软件进行测试,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可以并行,弥补了现有相关技术中软件测试滞后于软件开发的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83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