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化厂废气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97924.X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9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秦冰;高峰;曹晓磊;桑军强;杨宇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16 | 分类号: | B01J20/16;B01J20/3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化 废气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石化厂废气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吸附剂包括分子筛载体,以及负载在分子筛载体上的金属活性组分,所述金属活性组分含有铁、锰、铜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稀土元素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提供的吸附剂对于石化厂废气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的废气满足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吸附剂,具体涉及石化厂废气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石化工业是产生恶臭污染的重点行业。原油加工过程的恶臭污染来源包括:装置各种临时放空口、设备吹扫口、工艺气体排放口、敞口污水池挥发、污水喷溅口、贮罐呼吸口、采样口、脱水排凝口以及设备跑、冒、滴、漏等等。石化企业废气的成分复杂,主要组分包括:烃类物质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以及硫化氢、有机硫、氨等恶臭气体。
恶臭气体除了让人感官不舒服外,对人体的伤害也比较大。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汽压约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低于250℃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芳烃、烯烃、醇类、醚类等石油化工行业排放的最常见的污染物,对环境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恶臭气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保护人员身体健康,改善空气质量,营造绿色环保的环境,很有必要对石化污水处理厂废气进行有效的治理。
目前,对石化污水处理厂废气的处理研究多集中在生物处理,吸附处理和催化燃烧处理等方面,其中吸附法因为具有处理流程短,投资低,操作条件温和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CN 1242258A公开了一种聚丙烯腈活性炭纤维脱除硫系恶臭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脱除恶臭效果好的优点,但该方法主要针对硫系恶臭进行处理。
CN 103721682A公开了一种净化含苯废气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净化含苯废气的吸附剂以MIL-101为基体,含有0.1-30重量%的助剂组分,所述助剂组分是含Cu、Ca、Ba和Mg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该吸附剂克服了现有技术吸附剂吸附容量低,再生性差等缺陷,大大提高了吸附剂对苯的去除率。该吸附剂非常适用于含苯废气的净化处理。但该申请的吸附剂只是用来降低苯的含量,且处理后的废气苯含量仍然达不到新标的排放标准。
现有的废气吸附剂对于组成复杂的石化厂废气均存在处理效果差的缺陷。常规条件下处理废气,处理后的废气难于满足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有些厂家通过多级吸附串联等延长吸附时间等手段处理废气,使其达到达标排放,但存在着处理成本高,投资成本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针对石化厂废气吸附效率高,处理效果好的吸附剂,能够经济有效的处理废气,并使得处理后的废气满足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针对石化厂废气处理效果好的吸附剂,使得处理后的废气满足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石化厂废气吸附剂,其中,所述吸附剂包括分子筛载体,以及负载在分子筛载体上的金属活性组分,所述金属活性组分含有铁、锰、铜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稀土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石化厂废气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铁、锰和铜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化合物的溶液以及含有稀土元素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化合物的溶液与分子筛载体接触,将接触后的分子筛载体干燥、焙烧。
本发明提供的吸附剂对于石化厂废气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根据实施例的记载可知,其对硫化氢、氨、苯、甲苯以及非甲烷总烃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处理后的废气满足GB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79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