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适用于酸性工业废水的智能型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97278.7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4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梦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菱亚汽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66 | 分类号: | C02F1/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2 江苏省南京市雨***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搅拌机构 反应池 酸性工业废水 处理装置 粉碎机构 生石灰 物联网 废水 搅拌单元 投料装置 驱动轴 电机 从动机构 反应效果 平移机构 驱动机构 酸性废水 粉碎室 连接管 侧杆 成块 叶片 室内 移动 流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适用于酸性工业废水的智能型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池,反应池内设有投料装置和搅拌机构,投料装置包括粉碎室,粉碎室内设有粉碎机构,粉碎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搅拌机构包括第三电机、第三驱动轴和若干搅拌单元,搅拌单元包括侧杆、第四电机、第四驱动轴和若干叶片,该基于物联网的适用于酸性工业废水的智能型处理装置通过粉碎机构对连接管内的生石灰逐步进行粉碎,使成块的生石灰成粉末,便于加快与反应池内酸性废水的反应速率,不仅如此,通过搅拌机构带动反应池内废水流动,加强废水与生石灰的反应效果,同时通过平移机构带动搅拌机构移动,使废水各处得到搅拌,加快了反应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设备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适用于酸性工业废水的智能型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在人们的工作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酸性废水,这些酸性废水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中的化工厂、金属加工厂、化学纤维厂、制碱厂等,这些酸性废水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腐蚀管渠及构筑物,干扰水体自净,使土壤酸化,为了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人们常常利用中和法对这些酸性废水进行处理。
在处理酸性废水时,由于生石灰来源广泛且价格便宜,人们通常将生石灰投入废水中进行酸碱中和处理,但是,由于生石灰通常为成块的形状,导致生石灰内部不易与酸性废水中的酸性物质进行中和反应,从而导致了酸碱中和反应缓慢,降低了处理效率,不仅如此,由于生石灰投放点单一,导致反应只在废水中的某一位置进行,由于废水集中在处理池中进行中和处理,导致废水的流通性差,使得废水内的其他酸性物质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流向药剂投放处进行中和,进而导致现有的酸性废液处理装置工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适用于酸性工业废水的智能型处理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适用于酸性工业废水的智能型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池、爬梯、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爬梯设置在反应池的一侧,所述进水管和排水管设置在反应池的另一侧,所述进水管和排水管均与反应池连通,所述进水管位于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排水管内设有阀门;
所述反应池内设有投料装置、平移机构和搅拌机构,所述投料装置、平移机构和搅拌机构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平移机构与搅拌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投料装置包括料斗、进料管、连接管、出料管、支撑块和粉碎室,所述料斗、进料管、连接管和出料管依次连通,所述进料管通过支撑块固定在反应池一侧的内壁上,所述粉碎室设置在连接管的上方且与连接管连通,所述粉碎室内设有粉碎机构;
所述粉碎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所述从动机构包括第一从动组件、锯齿条和两个第二从动组件,两个所述第二从动组件分别设置在第一从动组件的两侧,所述锯齿条设置在第一从动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从动组件包括第一从动轮、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从动轮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固定在锯齿条的中端,所述第二从动组件包括第二从动轮、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第二从动轮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挡板的顶端;
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第三电机、第三驱动轴和若干搅拌单元,所述第三电机与第三驱动轴传动连接,所述搅拌单元周向均匀分布在第三驱动轴的外周,所述搅拌单元包括侧杆、第四电机、第四驱动轴和若干叶片,所述第四电机通过侧杆与第三驱动轴固定连接且与第四驱动轴传动连接,所述叶片均匀分布在第四驱动轴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菱亚汽车技术研究院,未经南京菱亚汽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72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