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频率可调声表面波谐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97205.8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94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赵成;陈磊;杨义军;张凯;曾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H9/02 | 分类号: | H03H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吴茂杰 |
地址: | 226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频率 可调 表面波 谐振器 | ||
1.一种频率可调声表面波谐振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压电基片(1)、依次叠合在压电基片(1)之上的金属结构层、中间介质层和电压调控电极层;
所述金属结构层包括叉指换能器(2)、分置于叉指换能器(2)两侧的第一短路反射阵(31)和第二短路反射阵(32);
所述中间介质层包括第一中间介质层(51)、第二中间介质层(52)和第三中间介质层(53),所述第一中间介质层(51)叠合于叉指换能器(2)之上且与叉指换能器(2)同形,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52)叠合于第一短路反射阵(31)之上且与第一短路反射阵(31)同形,所述第三中间介质层(53)叠合于第二短路反射阵(32)之上且与第二短路反射阵(32)同形;
所述电压调控电极层包括第一电压调控电极层(61)、第二电压调控电极层(62)和第三电压调控电极层(63),所述第一电压调控电极层(61)叠合于第一中间介质层(51)之上且与第一中间介质层(51)同形,所述第二电压调控电极层(62)叠合于第二中间介质层(52)之上且与第二中间介质层(52)同形,所述第三电压调控电极层(63)叠合于第三中间介质层(53)之上且与第三中间介质层(53)同形;
还包括上层为金属、下层为介质的多个过桥(7),所述多个过桥(7)通过其上层金属(72)将电压调控电极层的三个电压调控电极层(61、62、63)连通,通过下层介质(71)将金属结构层的叉指换能器(2)与第一短路反射阵(31)、第二短路反射阵(32)隔离;
所述金属结构层的叉指换能器(2)通过高频输入电极(41)和高频输出电极(42)与外界电路相连,通过直流接地电极(45)接地,通过直流偏置电极(44)与调节谐振频率的直流偏置电源相连,
所述第一短路反射阵(31)和第二短路反射阵(32)均通过各自的高频接地电极(43)和直流接地电极(45)接地;
所述叉指换能器(2)包括输入汇流电极(21)、输出汇流电极(22)、第1组叉指电极(23)和第2组叉指电极(24),所述输入汇流电极(21)与输出汇流电极(22)相对平行放置,所述第1组叉指电极(23)的一端汇集于输入汇流电极(21),另一端指向输出汇流电极(22),所述第2组叉指电极(24)一端汇集于输出汇流电极(22)另一端指向输入汇流电极(21),第1组叉指电极(23)与第2组叉指电极(24)的各个指电极交错排列;
所述输入汇流电极(21)的上侧分别与一高频输入电极(41)和一直流接地电极(45)相连,输出汇流电极(22)的下侧分别与一高频输出电极(42)和一直流接地电极(45)相连,输入汇流电极(21)的上侧和输出汇流电极(22)的下侧各设有一直流偏置电极(44),所述直流偏置电极(44)与输入汇流电极(21)和输出汇流电极(22)间均存在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表面波谐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短路反射阵(31)包括第一接地汇流电极(311)、第二接地汇流电极(312)和第1组反射指电极(313),所述第一接地汇流电极(311)、第二接地汇流电极(312)相对平行放置,所述第1组反射指电极(313)一端汇集于第一接地汇流电极(311),另一端汇集至第二接地汇流电极(312);
所述第二短路反射阵(32)包括第三接地汇流电极(321)、第四接地汇流电极(322)和第2组反射指电极(323),所述第三接地汇流电极(321)、第四接地汇流电极(322)相对平行放置,所述第2组反射指电极(323)一端汇集于第三接地汇流电极(321),另一端汇集至第四接地汇流电极(322);
所述第一接地汇流电极(311)的右上侧和左端各与一高频接地电极(43)相连,所述第二接地汇流电极(312)的左端与一高频接地电极(43)相连,其右下侧与一直流接地电极(45)相连;
所述第三接地汇流电极(321)的右端与一高频接地电极(43)相连,其左上侧与一直流接地电极(45)相连,所述第四接地汇流电极(322)的左下侧和右端各与一高频接地电极(43)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表面波谐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桥(7)为四个,分别位于输入汇流电极(21)两端与第一接地汇流电极(311)、第三接地汇流电极(321)之间,以及输出汇流电极(22)两端与第二接地汇流电极(312)、第四接地汇流电极(322)之间,
每个过桥(7)的上层金属(72)厚度与电压调控电极层的厚度相等,其下层介质(71)厚度为金属结构层与中间介质层厚度之和,其底部附着于压电基片(1)之上,其顶部与电压调控电极层上沿平齐,上层金属(72)将第一电压调控电极层(61)分别与第二电压调控电极层(62)和第三电压调控电极层(63)导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720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线式滤波器
- 下一篇:用于并行化和流水线化可调谐盲源分离滤波器的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