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叶轮叶片减阻微织构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80615.1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2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臣;魏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叶轮 叶片 减阻微织构 设计 方法 | ||
1.一种叶轮叶片减阻微织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叶轮叶片模型,建立流场域,流场域的特征为:流场域的宽度W为叶轮相邻叶片周向距离的两倍;流场域高度H为叶片高度的1~1.1倍;流场轨迹曲线(1)是通过拟合叶底和叶顶两条翼型中线(2),求得平分线(3),再将此平分线(3)前后各延长2~3倍叶底弦长得到的;
步骤2):对步骤1)所得的流场域进行数值模拟,并计算叶片受到的气流阻力;
步骤3):根据步骤2)中的数值模拟结果,在叶片高度方向中间位置建立中间截面(4),得到此截面的速度流线图,据此确定在翼型压力面(5),边界层分离区域(6)和翼型吸力面的回流区域三块区域布置微织构截面(13);微织构的截面形状和具体位置为:微织构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四边形,且其中一条边紧贴该截面翼型(8)上;微织构的高度h为该截面内湍流涡系在叶片法向方向上最大尺度Hmax的4%~7%,但最小高度不低于0.05mm,最大高度不超过1mm;翼型压力面的微织构布置在翼型前缘(10)到翼型后缘(11)方向上前50%的区域内;翼型吸力面的微织构布置在翼型吸力面从回流开始到结束方向上前50%的范围内;边界层分离区域(6)内只布置一个微织构;在翼型压力面和翼型吸力面的回流区域的微织构,其微织构截面底边中心距l为高度h的1.5~2.5倍;微织构的迎流边和来流方向夹角θ在50度到90度之间;翼型压力面的微织构是沟槽结构,即微织构截面嵌在翼型(8)内,而边界层分离区域和翼型吸力面的回流区域是肋条结构,即微织构截面突出在翼型(8)外;
步骤4):以步骤3)布置的微织构截面(13)为母线,在叶片表面上沿叶片高度方向扫掠成肋条微织构(14)或沟槽,具体过程为:在翼型吸力面建立一投影平面(15),该平面平行于叶片高度方向,且平行于中间截面(4)中叶片翼型的弦长方向;将步骤3)中创建的底边中点,底边为微织构截面边长位于翼型内的一边;向投影平面(15)作垂直投影;在该投影平面(15)内作通过以上投影点的平行直线束(16),该平行直线束开始于叶底到叶高方向上5%的位置,结束于95%位置处,然后将该平行直线束向叶片作投影,得到投影曲线,以这些投影曲线为引导线,以微织构截面(13)为母线,扫掠成沟槽和肋条微织构(14),完成微织构的创建;
步骤5):对步骤4)中建有肋条和沟槽微织构的叶片模型重新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受到的阻力,并与之前得到的阻力作比较;通过不断调整微织构的位置和截面形状,以给定的减阻比作为优化目标,最终获得具有最优减阻性能的微织构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8061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